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滞特性

磁滞特性

實驗11 磁滯現象
目的:觀察鐵磁性物質因磁場強度變化而產生的磁滯曲線。

原理:
(a)導磁率(μ)及磁域
導磁率(permeability)是以描述材料被磁化之難易程度,亦即導通磁力線之能力。

材料之化學成分、合金成分、熱處理及冷作狀況與溫度等因素均會影響導磁率大小。

一般導磁率表示為
μo:4π×10-7 H/m,真空導磁率
μr:相對導磁率= ( 材料所產生之磁化程度) ÷( 真空所產生之磁化程度) μ= μ0-μr
對相同材料而言,導磁率並非一個定常數,其與外加磁場強度( H )及磁通密度( B )之比例有關,即B :磁通密度;Tesla = wb / m2 H :磁場強度;A / m 導磁率,μ: B = μ0( 1 + χm) H = μH ( 如圖1 )
μr = 1 +χm
圖1 導磁係數(μ)依磁通密度(B)變化的情形
(b)材料磁化特性
(1) 反磁性材料
若材料在強磁場內,其電子群磁矩改變甚微,且感應磁場方向與外加磁場相反,而生斥力者,稱為反磁性材料;例如水、石英、鉍、汞等。

反磁性:if μr ≦ 1 ;χm<0 ,︱χm︱<< 1
(2) 順磁性材料
若材料在強磁場內,其電子群自旋運動所產生之磁矩會趨向外加磁場方向排列,但此效應甚小,造成磁場方向之磁化程度不大,而表現出順磁特性,例如鋁、氧等。

順磁性:if μr ≧ 1 ;χm>0 ,︱χm︱<< 1
(3) 鐵磁性材料
含有大量磁田,容易被磁化。

在未被磁化時,磁田之磁矩方向分佈雜亂,其總合磁矩幾乎為零,但外加強磁場時,磁田之磁矩沿極化方向整齊排列,因而形成高磁性。

例如鐵鈷、鎳。

鐵磁性:if μr >> 1
(c)磁化曲線
在磁區內的磁矩排列成同一方向,形成自生磁化,各磁區的自生磁化合成後可從零變化到自生磁化之值,也就是飽和磁化之值。

雖然,鐵磁性物質的磁區內有自生磁化,但是,當鐵磁性物質處在去磁狀態(Demagnetized)時,材料整體的淨磁化為零。

假如外加磁場於鐵磁性物質,表現出來的磁化量變化如圖2:
圖2 鐵磁性物質的磁化曲線
(d)磁滯曲線
(1)圖2為典型強磁性材質的BH曲線,未經磁化之強磁性材質在磁場強度(H)
增加時,磁通密度(B)之變化情形,如圖3由o點至a點之曲線。

(2)如圖3,當磁場強度(H)減少時,曲線由a點移動至b點,而未順著原本
之o點至a點之曲線回來,此乃大部分磁性材質均具頑磁性(Retentivity)。

(3)當磁場強度(H)為0時,在磁性材質中由於磁性(或剩性)會產生相對應
之磁通密度Br的值,稱之為“殘餘磁通密度(Residual Flux Density)”,因有殘餘磁通密度,才有永久磁鐵的產生。

(4)若欲消除殘餘之磁通(即使B=0),則必須供應反向之電流通過線圈,此
時產生之反向磁場強度,使磁通密度B=0(曲線由b點至c點之部分),而在c點這個磁力──Hc可用來強迫磁通密度(B),使其減少至0,稱之為“矯頑磁力(coercive Force)”,可用來測量磁性材質之矯頑性。

(5)當反向磁場強度繼續增強,則又再度發生飽和狀態(曲線由c點至d點之部
分);
(6)接下來將磁場強度(H)反過來,使之回到零(曲線由d點至e點之部分),
則強磁性材質內之磁通密度(B)會減少至e點,
(7)如果繼續加大磁場強度(H)至f點,磁通密度(B)才會減到0,若持續
加大磁場強度(H),則曲線又會達到飽和a點。

在圖3中強磁性材質磁化的過程中,此現象稱為“磁滞(Hysteresis)”。

而圖3整個abcdefa曲線,稱為此強磁性之“磁滯迴路(Hysteresis Loop)”。

在整個磁滯曲線的變化過程中,磁通密度(B)均落後於磁場強度(H),在圖3的b點,當磁場強度(H)為0時,磁通密度(B)雖不為0,但已開始衰減成0了,直到磁場強度(H)已通過0之值且變成-Hc時,磁通密度才終於等於0。

圖3之磁滯曲線圖形,它對原本有“點對稱”之性質,及b點對e點有相同的殘餘磁通密度(Br)值,c點對f點有相同的矯頑磁力(Hc)值,a點對d點有相同的飽和值。

此外,對同磁性材質,供應相同的磁場強度(H)並重複移動,則在每一週期會得相同的BH曲線。

對強磁性材質才會有殘磁(或剩磁)之現象,而非磁性材質則無磁滯現象。

就非磁性材質而言,其相對導磁率μr=1,B=μH其中導磁係數μ=μrμ0為一固定值(及μ=4π×10-7H/m),因此,非磁性材質內之磁通密度(B)與磁場強度(H)成正比。

圖3磁滯曲線
圖4為一典型軟磁與硬磁材料的磁滯曲線:
圖4典型磁滯曲線
圖5是磁鐵通磁至飽和(Saturation)後往復充磁的情形。

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發現磁滯環路(Hysteresis Loop)的磁化現象。

由於交流電激磁作用的關係,每經一個循環就累積一個磁滯環路的單位體積能量,這些能量將化為熱能而流失,我們稱為磁滯損失(Hysteresis L oss)。

磁滯損失P h,單位為Watts,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K h及指數n隨著鐵心的材料而不同;一般n常假設為1.6。

圖5 磁滯損失
儀器:線圈3個,環形鐵1個,長鐵棒1支
步驟:
1.將現圈200和線圈1600各自放入環形磁鐵兩側。

2.以三角波驅動,在示波器上觀察其輸出波形是否為輸出波形之積分波形;例
如輸入方波,則示波器上應顯示成三角波。

3.再將Mode調整至xy圖,觀察是否為一磁滯曲線。

(x軸與y軸的刻度要相同)
4.調整輸入頻率,並觀察其圖形有何變化。

V out=-1/RC∫V in dt
Faraday,s law:
ε=-N ( dΦB / d t ) ∫εd t =-N ∮dΦB
5.換零外一個輸出線圈,磁至曲現有何變化。

6.若將現圈放於長鐵棒中,磁滯曲線為如何。

問題:
1. 從理論觀點,改變不同頻率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如何說明.
2.鐵磁則是具有磁滯效應,也就是外加磁場後,除了加熱到居禮溫度以上,
否則無法消除磁性,不過如果從固態或是微觀的觀點來看,鐵磁又有反鐵和鐵氧以及鐵磁,這些就是在臨界溫度之後磁性的變化不同所定義的。

3.飽和磁化和磁滯現象是鐵磁性和陶鐵磁性的重要特徵。

飽和磁化量是材料
本身的基本特性,但是磁滯曲線的形狀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軟磁材料可能受到影響而變成硬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