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华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等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本班致力于营造一个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长期目标是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主要措施为:1)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两次分流、三级出口、选拔新的优秀学生进入);2)建立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3)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力学大师授课;4)通过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家重大工程合作,为学生搭建今后发展的更高平台。
历史背景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创立于1958年。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钱学森、钱伟长、张维、杜庆华、黄克智、过增元、杨卫院士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为清华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清华力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使清华力学成为全国力学学科的一面旗帜,并在全国历次高校力学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具有一流的师资,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已有12位毕业生成为院士。
自1999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来,本学科有13篇论文获奖,占全国力学获奖篇数的一半。
工程力学系教学和人才培养一直位居清华大学前列,在全校综合教学评估中多次排名第一,“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骨干课程均为国家级精品课。
清华力学学科不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力学团队近十年来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成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人才培养核心基地。
已有一大批毕业生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欧美名校继续深造,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授,或在微软、通用、壳牌等国际著名工业集团担当主管。
核心理念“钱班”的定位是工科的基础、精英教育。
“钱班”工作组的使命是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教育和帮助有很大抱负和天分的学生,成长为有突出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文素质的杰出人才。
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加州理工等国际名校的办学模式。
主要实施途径是:精选好苗、广揽名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导师制)。
在选材方面,强调兴趣、阳光、自信、抱负。
在育人方面,先教学生“为人”,再教学生“为学”。
在教学方面,努力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钱班”工作组的努力方向,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性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平台和氛围,致力以如下几点:引导学生深耕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拓展视野;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批评精神、沟通能力);搭建更高的今后发展平台(本-硕-博统筹、国际名师、国家重大工程)。
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学生感言周文潇重庆理科投档分第一名钱学森力学班,我的班级。
在这班级里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优秀学生,有负责的辅导员,亲切的班主任,还有德高望重的老师们。
在班上我是体委,同时作为艺术特长生在学校军乐队一队长号声部。
这两个集体都给我以温馨愉快的感觉,不论我来自哪里,大家都那么热情地对待我这个新人。
刘洋河南理科第二名众所周知,钱老是国际知名的力学大师,也是一位广受称誉的爱国志士,作为一名首届钱学森力学班的学生,在深感荣幸的背后,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不仅要在经济上,更要在科技上。
钱班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社会为目标,采取更为灵活的培养方式,必将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罗海灵四川理科第三名在钱班,我能更深切感受到这种自信与责任感。
这里集中了各个院系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有各级领导的关注,有更多的机遇,当然也有相当繁重的课业要求。
这些都在提醒钱班的孩子们,我们就是要成为精英,更要成为学术大师、国家栋梁。
站在这里,对你的要求是要有超越常人的目光、胆识、勤奋,要能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而清华给我们成长创造了最好的沃土。
“钱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钱班”致力于营造一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主要措施为:1)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2)建立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3)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力学大师授课;4)通过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家重大工程合作,为学生搭建今后发展的更高平台。
目前,“钱班”有3个班级,近90人。
开心地学习做“好玩”的研究专访“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来源:水木清华 2012年第10期李想关悦郑泉水,清华大学微纳力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航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和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980年代主要从事理性力学研究,解决了140多年未能解决的Cauchy 平均转动问题。
1990年代系统开展了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及各向异性和非线性本构方程的研究,为该理论的建立及其应用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致力于非均匀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力学,建立了新的细观力学方法(IDD方法)。
2000年后主要兴趣是微纳米力学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创了范德华滑移型新原理运动器件等研究领域,在结构超润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图为郑泉水近照。
创新,是科学家的生命、是研究的灵魂。
而当一位极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把专注的目光投向教育与科研时,他又会创造出怎样令人着迷的新点子呢?郑泉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科学家、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简称微纳力学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享有国际声誉的成就。
作为一位老师,郑泉水一直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为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摸索。
如今,他正带领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实践着新的教育模式。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郑泉水饶有兴趣地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娓娓道来,给我们展示了当创新真正融入教学和科研时,会展现出怎样充满魅力的新方向。
“歪打正着”地学习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郑泉水并没有受到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大学之前没有学过多少知识。
当年考入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建系时,他的数学甚至没有及格,全班倒数第一。
“刚入学时我的数学不好,我就用几个月的时间拼命看数学。
”中小学时的他,因为个子较高,不能坐在前排,而自小眼睛不好,让他无法看清楚黑板上的内容。
所以,他常常只能自己看书、钻研。
一学期下来,郑泉水一跃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很多同学都拿着解决不了的问题来找他,这让他尝到了甜头。
于是,他又在第二学期自己看书,拼命补物理,考试时,他不到30分钟就交卷昨晚了两个小时的物理考题,并拿到满分。
渐渐地,郑泉水摸索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一点点自学完成了土建系的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提前考试或免试通过。
回忆起那时自己的学习,郑泉水笑言:“我是瞎猫抓老鼠,恰好找到了自主学习和通过研究来学习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学习经历归功于遇到的老师:“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特别是杨德品、熊祝华教授等,他们给了我很宽松的环境,让我可以自由地成长,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自信。
”大学时,老师听说他的张量分析自学得很好,就主动为他安排讲座,甚至邀请他给老师们上课。
大二时,郑泉水看到一篇弹性力学方面的论文,感觉这篇论文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就自己写了一篇论文,成功地推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论文在他大四时发表,老师对他赞扬有加,不仅免了有关课程的考试,还直接给了他高分。
1982年,在戴天民教授主讲的全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张量分析”的讲习班上,他不仅解决了老师给他的问题,甚至解答的范围还超出了这一问题,写出了一篇论文。
这让戴天民教授异常兴奋,戴教授主动邀他一起写书,并把他推荐给了钱伟长先生。
而当时,他才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大学毕业,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却因政治不及格没有考上。
幸运的是,北大的郭仲衡院士很欣赏他,破格录取,让他以在职硕士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
1989年,他直接申请了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黄克智院士。
1993年,他调往清华大学力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直至现在。
一路走来,独特的成长经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来自师长的信任、鼓励,让郑泉水摸索出了对自己而言可能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只是那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到底有着怎样巨大的能量。
而现在,作为一名老师,他所希望、所专注的是怎样把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传承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同样自由地去研究、去创新。
钱学森力学班和猫头鹰实验室“中国的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创新方面问题较大。
”采访中,郑泉水毫不讳言自己对目前中国教育状况的忧虑。
在他看来,很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而执教过程中发生在身边的学生故事,屡屡让他感触很深:猫头鹰实验室(OWL)2012年暑期开放创新夏令营。
“2002年曾经有学生告诉我,班上真正想做研究的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当时我听到后异常震惊,难道那么多学生跟随名师、院士,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吗?”2007年,航天航空学院90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因故没有毕业。
这一事件再次使郑泉水感到震惊。
个中原因,他认为有很多,但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难以主动投入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
而这样的问题,在清华其他专业、乃至全国其他高校,都绝非少数。
如何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如何使学生主动投身于研究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折磨”郑泉水的一系列问题,让他苦苦探索着新的教育模式。
他找教授们商讨,向校领导建议进行一次改革,建立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恰巧清华大学正在酝酿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学森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钱学森班成立于2009年,它是清华大学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所创立的六个班之一,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钱学森班每年招生三十人,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模式,通过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并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大师授课等措施来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