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轧制变形理论第一至第五章

轧制变形理论第一至第五章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金属流动分布不均匀
1-表面层金属流动速度 2-中心层金属流动速度 3-平均流动速度 4-后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5-后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 6一后滑区金属流动速度 7一临界面金属流动速度 8一前滑区金属流动速度 9一前变形过渡区金属流动速度 10一前外端金属流动速度
流动速度分 布均匀
1 cos 2(sin

2 sin( / 2) / 2
)2
h / R
7
h / R
8
2)变形区长度 l
轧件和轧辊接触圆弧的水平投影长度
两轧辊直径相等时:
l 2 R2 (R h 2 ) 2
2 h l 2 R h 4
h 2 l Rh 4


径向反作用力N: 水平分力Nx,垂直分力Ny 切线摩擦力T: 水平分力Tx,垂直分力Ty
作用力的功能:



垂直分力Ny和垂直分力Ty对轧件起压缩 作用,使轧件产生塑性变形 水平分力Nx阻止轧件进入轧辊辊缝。 水平分力Tx与轧件运动方向一致,力图 26 将轧件咬入轧辊辊缝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y y
Kx
y
2
y
y
2
y 2 y
如果假设稳定轧制阶段的摩擦系数不变且其它条件相同时,稳定 轧制阶段允许的咬入角比咬入阶段的咬入角可以大Kx倍,或近似地 认为大2倍。 在生产实践中“带钢压下”。
33
2.3 咬入阶段和稳定轧制阶段咬入条件的比较
极限咬入条件 理论上允许的极限稳定轧制条件
l / h <0.5~1.0时金属流动速度与应力分布
22

沿轧件宽度方向上的流动规律
纵向受摩擦阻力σ3 横向受摩擦阻力σ2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可把轧制变形区分成4部分:
前后延伸区: 金属纵向流动增加延伸。 延伸区在两侧引起张应力σAB, 削弱延伸,使得宽展区收缩
两侧宽展区:金属横向流动增加宽展
23
2、 咬入条件和轧制过程的建立
相对位移体积:位移体积与物体的体积之比。
Z轴方向的相对位移体积:
Vz0 Vz h ln 1 V h0
Y轴,X轴方向的位移体积:
b1 V y V ln b0
Vx V ln l1 l0
Y轴,X轴方向的相对位移体积:
b V ln 1 V b0
0 y
Vy
Vx0
Vx l ln 1 V l0
轧件与轧辊接触面之间的几何区, 即从轧件入轧辊的垂直平面到轧件 出轧辊的垂直平面所围成的区域 ACBD 。
6 简单理想轧制过程示意图
简单轧制时变形区参数间的关系
1)咬入角
轧件被咬入轧辊时轧件和轧辊最先接触点和轧 辊中心的连线与两轧辊中心连线所构成的角度。
△h/2=D/2-D/2*cosα △h=D(1-cosα) △h≈Rα2
自然咬入


摩擦角大于咬入角时才能自然咬入 合力F的水平分力Fx与轧制方向相同
28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极限咬入条件

咬入力和咬入阻力处于平衡状态 轧辊对轧件作用力的合力F是垂直方向,无水平分力
E1-轧辊的弹性模量
13
迭代法求解时变形区长度 l „公式
l Rh
2P 1 v12 R R(1 8 ) hB E1
P为总轧制压力,未 知。 需要迭代求解
14
1.1.2 金属在轧制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沿轧面高向上的变形分布
均匀变形理论 不均匀变形理论
15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分布不均匀
l R h
9
3)接触面积
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
BH b F B l R h 2
10 简单理想轧制过程示意图
考虑轧辊和轧件弹性变形时
1)咬入角 (h 1 ) / R
△1轧辊的弹性变形 △2轧件的弹性变形
11
2)变形区长度 l '
弹性压扁造成的接触弧长增加量可达30-100%
轧制变形理论 第一至第五章
1
1、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点: 轧制变形区的概念 咬入角α 接触弧长度l

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
压下量,宽展量,延伸量
金属在变形区内的流动规律
2
1.1 轧制变形区的几何参数 轧制过程-靠旋转的轧辊与轧件之间形成的摩擦力将轧
件拖进辊缝之间,并使之受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的过程。
21
变形不均匀性与变形区形状系数的关系 变形区形状参数: l / h

压缩变形完全深入到轧件内部,中心层变形比表面层 变形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比较大, 外端对变形过程的影响更为突出,压缩变形不能深 入到轧件内部,只限于表面层附近,表面层变形比 中心层大。
l / h >0.5~1.0时 :轧件高度相对于接触弧长不太大时,
38
3 轧制过程中金属的变形
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点: 1. 宽展的分类 2. 影响宽展的因素 3. 简单轧制时宽展量的计算
39
3.1 轧制时金属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变形系 数 1)基本概念 压下:高度方向变形 宽展:宽度方向变形 延伸:长度方向变形
40
2) 工程变形系数 (1)压下:h=h0-h 相对压下:h=h/h0 (2)宽展: b=b0-b 相对宽展: b= b/b0 (3)延伸: l=l-l0 相对延伸: l= l/l0
水平段为表面粘着区
沿轧件断面高向上变形分布
1-表面层;2-中心层;3-均匀变形
A-A-入辊平面;B-B-出辊平面
16
带钢表面粗晶区的形成和轧制状态有关: 1)轧制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在轧件和轧辊接触部位存在难变形区,当轧 制时润滑条件不好时,容易在表面层产生粗晶区,可以通过开启机架间冷却 水来改善润滑。 2)沿轧件高向上变形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层变形小。压下量分配不合理时, 使得轧件表面层变形量小,从而产生粗晶。 17 粗晶区的存在会降低带钢的延伸率,冷弯性能变差。
29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摩擦角小于咬入角,不能自然咬入 合力F的水平分力Fx逆轧制方向
30
2.2 稳定轧制条件
•当轧件被轧辊咬入后开始逐渐填充辊缝, •在此过程中,轧件前端与轧辊轴心连线间的夹角δ不断减小 表示合力作用点的中心角φ自φ=α开始逐渐减小。合力F逐渐 向轧制方向倾斜,有利于咬入。 •当轧件完全充满辊缝时,δ=0,合力F的作用点的位置也固 31 定下来,中心角φ不再发生变化,开始稳定轧制阶段
三种情况: Tx < Nx Tx =Nx Tx > Nx
不能实现自然咬入 平衡状态 可以实现自然咬入
27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力的关系分析:
N x N sin
Tx T cos Nf cos
Tx > Nx 时
N sin Nf cos
tan f

tan f
临界面上金属流动 速度分布均匀,等 于轧辊水平速度
表面层流动速度大, 中心层流动速度小
流动速度 分布均匀 表面层流动速度小, 中心层流动速度大
18

沿轧件断面高度方向上金属应力分布不均匀
“+”-拉应力;“-” -压应力; 1-后外端;2-入辊处;3-临界面;4-出辊处;5-前外端
19
轧制变形区
I-易变形区;II-难变形区;III-自由变形区
DB3 h 1 2 2
B1B3 1 2
h x1 2 R 1 2 2
x2 2R1 2
x1 R h
h l x1 x2 2 R 1 2 2 R1 2 2
(1)降低α角途径
1)增加轧辊直径D 2)减小压下量
h arccos 1 D

36
生产中降低 α的方法: 1)用钢锭的小头先送入轧 辊或以带有楔形端的钢 坯进行轧制 。
优点:保证顺利的自然咬入和进行稳定轧 制,并对产品质量亦无不良影响。
2)强迫咬入
37
(2)提高的方法 1)改变轧件或轧辊的表面状态,以提高摩 擦角。 2)合理的调节轧制速度,轧制速度提高, 摩擦系数降低。 (3)增加轧件与轧辊的接触面积或采用合 适的孔型侧壁倾角(在孔型轧制情况下)。
知识点:
咬入条件 稳定轧制条件 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

24
2.1 平辊轧制的咬入条件
咬入:依靠回转的轧辊和轧件之间的摩擦力,轧 辊将轧件拖入轧辊之间
接触瞬间轧件对轧辊的作用力: 径向压力P 摩擦力T0
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 径向反作用力N 切线摩擦力T
25
上轧辊对轧件作用力分解
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
产生条件:变形比较均匀。 平辊轧制矩形断面--板带轧制 宽度有很大富裕的孔型内轧制-扁平孔型
轧制目的:
形状(shape)
尺寸(size) 组织 (microstructure)
3
4
1.1.1 轧制变形区
轧制时轧件在轧辊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部分。
弹性变形区 塑性变形区
弹性恢复区
5
简单理想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