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里的生物》练习讲解

《表里的生物》练习讲解

3,情节的变化发展; 《桥》、《狼牙山五壮士》
概括
梳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行为及结果
第一部分:“我”好奇于怀表发出的声音; 第二部分:“我”被表里的美丽世界迷住了; 第三部分:“我”…… 第四部分:“我”……
第1部分是பைடு நூலகம்1-第9段,“我”好奇于怀表中发出 的声音
第2部分是第10-第11段,“我”被表里的世界迷 住了
8 范元琰为人
范元琰吴郡钱塘人也。 及长好学,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以园蔬为业。尝见人 盗其菘,遽退走。母问其故, 具以实对。母问盗者为谁, 对曰:“向所以退,畏其愧 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重点字
1、及:等到。 2、以:凭借 。 3、以:把。 4、遽:马上。 5、走:跑。 6、故:原因。 7、具:全部。 8、以:把 。 9、为:是。 10、向:刚才。 11、所以:……的原因。 12、启:说出。 13、愿:希望。 14、秘:保密。
第3部分是第12-19段,“我”猜测表中有一个活 的生物
最后第4部分是第20-21段,“我”逢人就说父亲 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习题3
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考查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1.词语的含义解释;
2.考虑其在“手法、含义”、“内容、
人物形象 范元琰:善良,为他人着想。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寄北”。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的山。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 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 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8、却话:回头说,追述
表里的生物
练习讲解
习题2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请仿照第一部分,概括其与部分 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9段):“我”好奇于怀表发出的声音;
第二部分(第10~11段):

第三部分(第12~19段):

第四部分(第20~21段):

划分段落的依据
1.时间或者地点的转变; 《北京的春节》
2.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腊八粥》、《那个星期天》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 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 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 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 修饰的痕迹。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 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效果”、“特点、情感”几个方面的作用
分析思路
“一……就……”: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前者 是后者产生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表在桌上”就会导致“我眼睛离不开它”这个结 果,强调了“表”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归纳总结
“一……就……”是一组表示条件关系的 关联词,它强调了“我”对表、以及想 要探查表里生物的迫切与好奇的心理。
译文
范元琰是吴郡钱塘人。年轻时喜爱学习,(从来)不凭借自 己的优点而骄傲待人。他家中贫穷,把种田来作为自己的事业。 曾经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偷他家的白菜,他马上跑回家中。他 的母亲问他这样的原因,他把事实全部回答。母亲问他偷盗的人 是谁,他回答说:“刚才我退回家中的原因,是害怕那个人看到 我感到羞愧,现在我说出他的名字,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于 是母子两个人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
诗句大意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 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 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 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 念之情,那该多好!
诗歌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 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 方的复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