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查询科技论文收录引用的方法与技巧

查询科技论文收录引用的方法与技巧

小常识什么是三大检索工具?对于三大检索工具,目前有:印刷版(print)/ 光盘版(CD-ROM)/ 网络版(web) /联机版(online)四种利用方式。

1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由美国科学信息所(ISI)1961年创办并编辑出版,覆盖数、理、化、工、农、林、医及生物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

SCI的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

2. 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1884年创刊,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

3. ISTP- 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 echnical Proceedings 《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也是由ISI 出版,1978年创刊,报导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

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

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

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

在ISTP、EI、SCI这三大检索系统中,SCI最能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该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比较全面,可以说它是集中各个学科高质优秀论文的精萃,该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科技界密切注视的中心和焦点;ISTP、Ei这两个检索系统评定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相形之下较为宽松。

4 其它常用于评价的检索工具4.1 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也是由ISI公司出版的,半年刊,每年收录200多种综述出版物和3,000多种期刊中的综述类文献。

学科范围与SCI基本相同。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检索工具除以上的SCI、EI、ISTP外,还包括ISR,目前只发行印刷本。

4.2 ISI 引文系列: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是SCI的姊妹索引,收录学科范围分别是全球1,700多种社会科学期刊和1,100多种人文艺术科学期刊。

2008年SCI收录中国期刊(95份),涉及到医学的有(及在本学科排名情况):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176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341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0.5161 = 176÷341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目前在我国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引文数据库,大多数都给出了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and citation database,CSTP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atabase,CAJCE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指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依据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和推选出来的、能较客观反映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前沿水平的期刊。

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

2006年12月已是“第十四届”发布会了。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所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其中医学期刊1940种),截止2006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约1652种期刊,其中医学类期刊约519种。

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不如学科核心刊。

什么是核心期刊?哪些刊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某一学科中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期刊。

不难看出,核心期刊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学科性,二是影响力。

英国学者布拉德福和IS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把某一学科领域发文质量高,载文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期刊作为核心期刊来评价。

目前国内没有任何政府权威机构(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科技部、科协、中科院)正式公布过所谓国内核心期刊的名单,社会上各种“核心期刊”的说法,均属民间行为。

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分只是为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

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 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衡量自己国家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准。

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成果主要有:1、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网址:/3、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本馆中文书库有此书)4、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_qk.htm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版)虽然有几家单位编纂的“核心期刊概览”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政府部门特别是期刊管理机构没有正式认可这种期刊评价方式,“核心期刊”的认定缺乏权威性;不同机构所认定或者说规定的“核心期刊”名单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的出入,缺乏统一性;究竟哪些刊物可作为核心期刊,不同院校、研究所有不同的规定。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每年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被列出的期刊。

在填报表格时,如对核心期刊没有特别说明的,可依据上述核心期刊名录的任何一种确定,只要被上述任何一种数据库、工具书收录的,即可认为是核心期刊。

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一些关于CN号码的知识。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CN号是由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分配给各省连续出版物的代号。

它以“CN”为前缀,由6位数字和分类号组成,其结构格式为:CN XX-XXXX/YY.,CN与6位数字之间空半个汉字空,6位数字的前2位与后4位之间用半字线“-”隔开,前2位为地区号,依据GB/T2260-1999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数字码前两位给出(见附录)。

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

分类号主要用来说明连续出版物的主要学科范畴,通常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给出,如:文化教育类为G,分类号置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位数字之后,用一斜线“/”隔开。

连续出版物较多的北京地区,当地区代码“11”使用完毕后,北京地区的连续出版物使用“10为扩充代码。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简介文献标识码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其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

具体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说明:1)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2)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A3)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