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篇一:《资治通鉴》名句《资治通鉴》100个名句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b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遇檠根错节,无以别利器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百闻不如一见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c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乘长风破万里浪此间乐,不思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豺狼当路,安问狐狸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f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福至心灵,祸来神昧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g古人贵朝闻夕改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h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何不食肉糜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汉朝与夜郎谁大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j 鸡鸣狗盗之徒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军令有所不从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疾风扫落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k口有蜜,腹有剑l洛阳强项令m莫敢饰诈,务尽其情q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秦始皇焚书坑儒骑虎者势不得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r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忍小忿而存大信 s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生乃与哙等为伍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t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w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x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相聚偷生,知其不可久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雪花飘飘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挟天子以令诸侯y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英雄无用武之地缘木求鱼,升山采珠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z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德不在险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赵括纸上谈兵赵高指鹿为马篇二:资治通鉴中经典摘录之一资治通鉴中经典摘录之一:德与才分类:《资治通鉴》学习 | 标签:译文柏杨资治通鉴原文小人2006-09-17 10:35阅读(516)评论(6)原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柏杨译文: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原文: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柏杨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原文: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柏杨译文: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

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

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柏杨曰:司马光把人性当成一个无机体,所以对才能和品德所作的界说,似是而非。

“强毅”固是才能,也是品德;“公正”固是品德,也是才能。

尤其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判断一个人到底是“才能”胜过“品德”?或是“品德”胜过“才能”?根本无法办到。

哪一个君王领袖,不是肯定他的亲信部属,都是天下第一贤明兼天下第一忠心?如果早就知道他是一个邪恶小人,岂会赋以重任?中国传统上的用人行政,一直绕着这种“才能”“品德”“君子”“小人”的圈圈打转,连诸葛亮都强调要“亲君子”“远小人”。

咦,芸芸众生,济济群官,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结果形成一项“我是君子,你是小人”定律,互相指控。

几个著名的王朝,如宋王朝和明王朝,就是在这种互相指控中,使中央政府陷于瘫痪,终于灭亡。

而且,纯理论上,“愚人”比“小人”更糟,俗话说:“昏官之害,胜于贪官。

”贪官在无赃可贪,或刀架到脖子上不敢贪的时候,他的才能还足以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

而昏官,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能运转。

司马光这种论调,使历届王朝政府,都拼命强调“品德”,结果大多数都毁于庸才之手。

因为人心复杂,二分法既天真而又简单,一个人身上的邪恶与高贵,固同时并存,在盖棺之前,无法化验,也无法提出分析报告。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邪恶,那就是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用选举和法律来控制他的邪恶程度,同时也用选举和法律激发他高贵的品德。

然而司马光那个时代,却没有民主,法律更没有力量,使司马光只好诉诸抽象原则。

于是,我们困惑(不是责备):以司马光学问的渊博,为什么没有冒出一点民主法治的构思?资治通鉴之司马光关于德才的论述(2012-02-14 19:26:49)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翻译过来就是: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

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

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

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篇三:中国文化经典语录中国文化经典语录0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0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0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晏殊·醉翁亭记) 0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05、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0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0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0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09、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11、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1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