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

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

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

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

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

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

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

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

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

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

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

“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范基地称号。

同时,创建了龙丰源等1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热带水果和热带作物示范基地20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市县相比特别是与内地一些发达市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优势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小,影响主导产业发展;二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在产业布局、规划设计、项目实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三是名牌产品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难以迅速做强、做优;四是经营主体还不够壮大,示范带动能力有限;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仍存在很大困难,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激励机制,在主体培育、产业扶持上下真功夫,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有效提高我市的“三农”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板块。

重点发展以鸡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椰子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以罗非鱼和马鲛鱼为主的水产产业、以胡椒为主的热带作物产业为主的冬季瓜菜产业等重点产业。

(二)继续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多层次提升农产品价值。

加快培育,加大整合,集中推出一批能够代表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名牌农产
品,以品牌、名牌效应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

采取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四)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

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