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摘要: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经济政策,也要学会去参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学会融合他国的国情与现实的发展。

本文是以中韩两国进行对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各国民间交流却越来越多,表现在经济上,两国之间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关系越来越紧密。

下面就两国之间的国情及政策来进一步对比中韩经济。

参考韩国的政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中韩两国的现有国情:
韩国5000万人口,半岛国家,基本无资源,农业自给率不到1/3,依靠美国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国际资源供应生命线,依靠日本提供核心技术,依靠中国提供产品销售市场。

核心竞争力:
1。

国民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2。

产业链逐渐升级已形成一定规模
劣势:
1。

国土狭小资源贫瘠
2。

少子化影响逐步严重
对策:
1。

继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升产业链高度
2。

鼓励生育
中国:13.4亿人口,大陆型半沿海国家,人均资源水平不高,农业自给率95%,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WTO贸易框架,50%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需要进口,依靠引进欧美日韩台的投资和技术,销售市场为欧美,但对日韩东南亚却为逆差。

核心竞争力:
1。

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相对廉价,国内能源价格由国家控制在低水平以作出口补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能力强。

2。

农业自给率高,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小。

劣势:
1。

国家太大被西方认定为终极竞争者,处处围堵
2。

自主科技水平不高,产业链过于低端化
3。

教育公平缺失,素质教育的水平太差
4。

少子化越来越严重,养老负担日趋严重,养老金与养老需求相比简直天差地别,社会养老的国家承诺一去不复返
对策:
1。

加强国防科技水平,外交上合纵连横
2。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提高科研产业化的整合水平,不断加大产业升级力度
3。

加快城市化,改进户籍制度,提高国内消费水平
4。

改进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全体国民生育二胎。

二、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政策:
现代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分为4个周期:一是1977-1981,原因是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当年经济增长率达11.7%1979-1981,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格产业处于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但增幅不大。

二是1982-1986年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与此同时信贷规模的膨胀也十分严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行双紧政策,经济增长率开始回落。

三是1987-1990这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期,货币贬值引起社会恐慌,出现“抢购风”于是开始了“治理整顿”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率在4%左右。

最后一个时期是1991-2001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调整了经济计划指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步伐。

经济增长率在13%以上。

但是与此同时彭货膨胀率也很高1993年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韩国是五十年代——打基础。

1948年韩国建国以后,不久即颁布了所谓的“民主宪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地改革,实施了义务教育,这就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十年代政府提出“首先发展经济”。

1961年韩国曾发生过全国性的骚乱,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是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人政变,夺取政权,平息了骚乱,在当时国家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了。

首先是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务实效。

经过三四年努力,韩国的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除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外,政府还大力加强了对工人及其他人员的训练,提高人们的知技术水平。

其三是实行开放政策,从日本等国家引进资本和技术,走加工生产——外销路子。

七十年代是全面发展阶段。

有了前20年的基础,进入七十年代韩国济发展是突飞猛进的,韩国人称是“推土机式的发展”,这期间钢铁业、汽车业等重工业到发展,交通水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建设事业也得到很快发展。

这一时期在农村则开展了“新村运动”。

就是大力普及农村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这当中还在全国多个村落中选举出“能人”,作为一个村落的带人,称为“新村运动的指导者”,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让他们带动农村的发展。

这一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韩国主要精力从事教育和科研,重视情报信息,鼓励技术开发。

如三星、现代、大字等集团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现在仍然沿着这条路子在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上下工夫。

三、中韩两国经贸的合作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 ,这为我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商业契机,为深入发展中国经贸关系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体制基础.从这一时起,中国经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种贸易往来趋于规范,我国进入"贸易成熟期".而与韩国的合作也愈加频繁,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经贸关系飞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增加,相互投资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已成为彼此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在2005年11月16日,韩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在与中国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第一,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第二,有利于中国企业对韩国出口,在此之前,虽然中韩贸易量很大,但存在的争端也不少,今后,中韩可以在WTO或地区贸易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争端,这对中国企业开辟韩国市场有利;第三,能够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一种间接的推动作用.总体看来,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中韩会有更多领域的合作,两国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四、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并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韩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两国经贸关系中令人不悦的摩擦与争端便随之显现,主要表现在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上,其恶化趋势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扩大和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争端和摩擦,使中韩经贸关系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经济合作中,获得收益多的参与方,对构建双方的经济合作体系有义务付出更大的成本,提供更多推进合作的公共物品,而收益较小的参与方则相应付出较少成本。

五中国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在最后尝试提出中国参与中韩经济合作的对策。

首先,在经济合作中,我们应该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在某些方面不应该过于主动,要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合作构建过程和区域公共物品的形成过程中,尽可能多搭"便车"。

其次,中国各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合作中其实有更大要价能力,因此我们要发挥这些优势,在经济合作中要求更多的收益分配权。

再次,在参与经济合作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从而争取经济合作的领导权。

在经济合作中,拥有领导权的一方,在合作中将会有更大影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获得更大收益。

而中国在中韩经济合作中由于拥有较大优势,地位较高,要求更高的领导权也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中国应该积极的要求领导权,从而建立中韩之间合理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各方获得相应合理的收益。

最后,中国在某些问题上不应该太软弱,例如在苏岩礁问题上,应该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要利用自己的强大优势,在谈判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从而要求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