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

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引言: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

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

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

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

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

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

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

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

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

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性较为显著。

二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成因(-)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1生物上的优胜劣汰同样适合于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的回流效应(二)政策导向(三)历史文化的变迁1经济重心的变迁2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差异3人口数量,质量的分布状况(四)区域资源的差异(五)其他差异三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地区间的收入差异也引起了人们的个广泛关注,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异更是引人注目。

(一)、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对比通过我国各省、市、自治区1978年2005年的人均GDP, 1978年至2005 年间人均GDP的年增长速度及各地区的排名。

从中不难发现以下特点:八、、•第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均GDP色对水平处于前三位的省份排序未发生丝毫变化。

上海、北京和天津于1978年按人均GDP排序,分别处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位,2005年按人均GDP排序,仍分别处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第二,1978年人均GDP色对水平处于后11位(人均GDP均不超过300 元)的省份中,大多数省份2005年仍处于落后位置,但排序有所上升。

1978年按人均GDP排在全国最后11位的省份从后向前依次为:贵州、广西、云南、河南、四川、安微、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和陕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些省份中仍然有6个省份在最后11位之列。

它们是贵州(仍是倒数第1)、广西(倒数第4)、江西(倒数第5)、云南(倒数第6)、陕西(倒数第7)、四川(倒数第9))。

第三,东西部差距显现化与1978年相比,2005年东部地区省市的人均GDP排序普遍靠前,西部地区省市人均GDP排序普遍靠后。

人均GDP 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均属东部,人均GDP排名迅速进入前列,原本处于前位的西部省份(如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人均GDP排名则急速下降。

第四,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馒。

总的来看,1978年至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都很高。

按现价计算,全国年平均增长率达14.52% .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国年平均增长率达9.586%,人均GDP增长速度排名的最后二位是甘肃(倒数第1)、青海(倒数第2)、上海(倒数第3),前两名均在西部,并且西部省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普遍低于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

第五,原本落后的省份经济增长普遍加快,原人均GDR水平较高的省份增长普遍放慢。

如人均GDF倒数第1的贵州,其增长速度达13.45 % 位居全国的第20位,高于上海和天津。

原人均GDP排名第1的上海,其增长速度仅为12.71%,排在倒数第3位。

第六,收入差距距有缩小的趋势。

1978年至2005年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共同的,就发展速度而言,原收入水平高的地区比原收入水平低的地区低,落后地区普遍在追赶先进地区。

(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是向长期均衡即所谓稳态进行调整的过程。

为此,Man div(1992 年)、Man div (1995 年)[13]利用最简单的模型(式(1))来说明国或某地区的经济增长率III技术进步率和国民经济距稳态的距离决定。

I=A+ a X (1)其中I=增长率,A=技术进步,a =常数,X二距稳态的距离,距稳态的距离是假定的稳态国内生产总值和期初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差。

稳态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技术、资本、劳动等变量决定。

因此,可将(1)式具体化为(2)式:I=A+ B 1MK-B 2L+B 3LK - B 4N其中,MK物质资本投资,L二有效人口增长,LK=A力资本投资,N= 基年的国内生产总值,(3 i(i=1、2、3、4)=常数。

(2)式假设未达到稳态国家或地区的增长率与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正相关,与有效人口增长及基年人均GDP水平负相关。

用式(2)分析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的差异。

增长率测度为1978年至2005年间各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AGDPJ物质资本投资测度为1978年至2005年间各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TGTI;有效人口增长测度为1978年至2005年间各省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LI ;人力资本投资测度为2005年各省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份额LDHP05基年的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测度为1978 年各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7S因西藏、海南和重庆均缺乏1978年的数据,不列入本模型。

模拟结果如式⑶所示:AGDPI=0.0804+0.6688TGTI-1.2567LI+0.0115log(LDHP05)-(2.349E- 05)AGDP78 (3)(t)(4.1418)(9.0947)(-2.0569)(1.7451) (-4.1670)氏=0.8175, 2=0.7873 F=25.4553(3)式拟合的结果令人满意,各变量系数的符号与理论假设完全致;各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人均GDP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基期(1978年)的人均GDP水平对人均GDP的增长有显著的负影响,人口增长率变量的显著性也达5 %说明过快的人口增长导致了人均GDP 的增长。

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人均GDP增长正的影响,但其显著性水平不高接近(10%),可能的原因是改革以来,各地人才迅速向东部流出,培养人才的地方尚未得到显著的回报。

由以上模型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增长速度的快慢不因东西部而异。

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虚拟变量D(式略),难以发现D对各地人均GDP曽长的显著影响。

人均GDP勺增长速度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正相关,而与期初的人均GDF和人口增长负相关。

因此,经济水平原本较低的地区,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经济水平原本较高的地区,其发展速度在放慢,我国各地区的人均GD冰平有缩小之势。

值得提的是不能将西部地区人均GDP勺低水平与其人均GDP勺水平差异,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此,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要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中找差距。

第二,技术进步(模型中的常数项)对GDP曽长的贡献比常大。

技术进步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1978年下2005年间我国人均GDP年增长比1952年至1978年人均GDP年增长高出3.5 (9.6-6.1 %)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旨在解放生产力的系列政策,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足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高投资对应着高增长,东部东区的快速发展与其投资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西部地区较缓慢的增长与其固定资和投资的缓慢增长相对应。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直不太受地方重视,其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太明显。

因此,各地采取“挖人才”的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将大量人才从异地吸引过来而想不愿花钱培养人才。

结束语:由于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中国东西部经济的差异。

我们因该从政治文化地理资源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差异。

中国政府因该加大西部开发。

尽量缩小东西经济的差距。

两区域的人们更加要投入创造开发资源当中,加强两区域的合作。

实现共同致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