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精选)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一、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理论 (一)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1
2
3
4
5
6
哈迪-温伯格定律
英国数学家哈迪(Hardy,G.H.)和德国医生温 伯格(Weinberg, w.),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分 析,于1908年分别提出了关于随机交配群体的基 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重要遗传规律,被称为哈 迪-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又称群 体平衡法则,其要点如下:
21
隔离机制(isolation mechanism)是指造 成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类群之 间不易交配或交配后子代不育的原因。根 据隔离机制作用时间,可分为交配前隔离 和交配后隔离两种。
22
交配前的隔离因素有:地理隔离、生态隔离、 季节隔离(seasonal isolation)、性别隔离(sexual isolation)、形态隔离(morphological isolation)等。 性别隔离是指不同类群的雌雄性别个体,相互之 间的吸引力微弱或缺乏而造成的隔离。形态隔离 是生殖器官或花器部分在形态上的差异而引致的 隔离。
AA Aa aa 0.36 0.48 0.16
10
任何一个群体,对于常染色体的一对等位 基因而言,不论起始群体的遗传组成如何, 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群体遗传组成都会 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
11
12
遗传漂变是指漂变的结果2个等位基因中的一 个可能因为偶然事故而失去,结果这个种群中只 有一对纯合子,如果留下这个纯合子是不好的, 会导致濒危。
8
⒊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的群体中,基
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存在简单关系的关系,可 以概括表示为:
现假设有5个起始群体,其遗传组成为:
起始群体
基因型频 率
AA
Aa
aa

0.45
0.30
0.25

0.40
0.40
0.20

0.30
0.60
0.10

0.25
0.70
0.05

0.36
0.48
0.16
9
可以计算到以上5个群体的基因频率都一样,A 基因的频率p为0.6,a基因的频率q为0.4, 所以进 行随机交配一代以后,由(0.6A+0.4a)2可得到5个 子代群体的基因型频率都是:
生殖隔离(Reproduction isolation):是指相互间不能
进行杂交或杂种不育等生物学特性造成的隔离。例如,相
互间生殖器官差异太大,或生理不协调以及遗传结构上的
差异等,从而造成交配不成功或杂种不育。
20
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可以说是一种条件性的 生殖隔离。分离开的生物间不能相互杂交,不能 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流,这样,在各个隔离群体里 发生的遗传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就会朝 着不同的方向积累和发展,久而久之即分化形成 不同的类群或亚种,最后过渡到生殖上的隔离, 形成独立的种。
19
隔离的形式有如下三种:
地理隔离(Geographic isolation):是指由地理环境不 同而造成的隔离,例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沙漠等等, 使得许多动物不能自由迁移,相互之间不能自由交配,并 使植物间不能进行相互间的授粉,结果是相互间不能进行 基因交流,因而就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物种。
生态隔离(Ecological isolation):是指由于所要求的 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例如, 两种生物虽然同处一个地区,但因繁殖季节不同而不能达 到相互交配或受精的目的。
区分可遗传的变 不能区分
可以区分
异与不遗传的变

30
(二)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
1968年日本人木村资生(M.Kimura),根据分子生物学 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 置换速率,以及这些置换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的改 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实,提出了分子进化中 性学说(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69年美国人J.L.King和T.H.J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 物学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说。
13
建立者效应被隔离的小种群由于与原来种 群不同的基因pylv频率,(如都是AAAA,)向着方 向发展,形成新品种的现象。
14
瓶颈效应: 某种原因造成大量死亡,残 存的少量含有某种基因多,或少,历代累积。
15
16
17
18
(三)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isolation)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进行自由交
23
交配后的隔离因素隔离:配子或配子体隔离 (gametic isolation)、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体败坏 等。配子或配子体隔离是指一个类群的精子或花粉管不 能被吸引到达卵或胚珠内,或者它在一个物种的输卵管 中不易生活等等而产生的隔离。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 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 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 失调等。杂种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 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杂种 体败坏即是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 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例如树棉 (Gossypium arboreum)与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之间的F1杂种是健壮而可孕的,但其F2太弱,以致不 能生存。
24
25
26
27
28
29
五、进化理论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局限性表现在“缓慢的、渐进的进化”
(一)综合进化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改
三个方面的 达尔文理论 综合进化论 区别
进化的改变
个体的改变
交互繁殖的种群 基因库的改变
自然选择的前提
繁殖过剩与生存 斗争
不同基因型有差 异的延续;影响 基因(型)频率 的因素
7
⒈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选择、突变 和迁移等等因素的影响,则各个世代的基因频率 会保持不变。
⒉在一个大群体内,不论起始群体的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是多少,在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之后,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保持恒定,群体
处于遗传平衡的状态叫做哈迪-温伯格平衡。
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除了遗传变异和 自然选择等因素外,隔离在生物进化机制中占着重要的地 位。很久以前,很多学者包括拉马克和达尔文等就已经认 识到隔离对生物进化,特别是在物种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一个或多个发生了优良遗传变异的个体,如果不和 由普通遗传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隔离开来,彼此间进行自 由交配,则新基因或新基因型就会混合在这个普通的群体 中,并且会很快消失,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新的物种。隔离 开的类群不断地积累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分 化形成新物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