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块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板块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板块11 多极化与全球化趋势——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解析:A 题目的问题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因而A项正确;B项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真正根源,不符合题干中“杜鲁门认为”的立场限制,故B 项不正确;材料中杜鲁门强调美国发动冷战是迫于共产主义扩张的反应,而非控制苏联,排除C项;D项不是冷战的根源且无材料支撑。

2.1947年马歇尔发表声明,“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即使不能取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该取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扩大了美国与西欧的矛盾B.阻碍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C.加速了战后欧洲的分裂D.成为了“冷战”开始的标志解析:C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有利于西欧国家经济复苏,故A项错误;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是有条件的,其目的是为了扶持和控制西欧,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这加速了战后欧洲的分裂,故C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项错误。

3.(2015唐山一模)下列图示中,能够准确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西欧、日本、中国和不结盟国家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根据以上推理②符合,B项符合题意。

4.(2015广州二模)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并向西欧提供大量贷款。

但1948年以后,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它们提供长期开发资金。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析:D 世界银行本身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是战后国际贸易体系方面的建树,与材料所述主题无关,故B项错误;经互会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的,不符合材料所述意思,故C项错误;1945年世界银行建立后,初期向西欧提供了大量贷款,而随着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实行,美国控制了对西欧的战后援助,促使世界银行的职能发生转变,故D项正确。

5.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D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说明,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提高农产品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 项正确。

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降,A项错误。

B项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国际市场对其农产品价格影响很小,C项错误。

6.(2015郑州预测)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解析:B 由“自然调整”“上抗生素”“反应过度”可知,题干强调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A项不属于应对危机的过度干预,故A项错误;B项属于减少国家干预的措施,故B 项正确;C项与题干所描述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减少国家干预应扩大市场经济调节,故D项错误。

7.肯尼迪曾经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此言论道出了(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C.认为美国要实行自由放任D.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的目的解析:B 从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看,其“帮助众多的穷人”的根本意图在于“保全少数富人”,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

8.(2015大庆二检)右图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 )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C.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解析:D 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源于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欧元于1999年问世,A项错误;图中虽然人民币和欧元并立在一起,但不代表着二者是结盟关系,B项错误;漫画主题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说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形成,无法得出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C项错误;当前美国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中国和欧盟等国家或区域组织实力的增强,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它们必然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D项正确。

9.(2015邯郸一模)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

这表明( )A.区域化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B.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C.WTO与区域经济集团目标一致D.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解析:B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表明了区域化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区域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而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单凭本材料不能充分说明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故D项错误。

10.(2015河南六市二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扩至57个(其中包括不少欧洲发达国家)。

这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B.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C.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解析:C 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解体,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在发挥作用,与“瓦解殆尽”不符,故A项错误;亚投行是“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但“其中包括不少欧洲发达国家”,表明它不是区域性集团,B项错误;“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创始成员扩至57个(其中包括不少欧洲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11.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

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

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化”。

如今的“全球化”却被异化成了“反美化”“去美化”,正是由于全球化,才出现了现在的“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现象,这导致美国的经济增长乏力。

也就是说,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但如今的全球化使美国的影响力下降,造成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仅说明全球化影响了美国,但不能说明全球化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排除D项。

12.(2015郑州预测)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

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

这反映了( )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C.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解析:C 材料分两层意思:一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二是人们精神生活依然“无产阶级化”,说明精神生活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

A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无关,故错误;B项中“毒瘤”表述不恰当,材料并没有反映科技阻碍社会进步,故错误;材料中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作了对比,说明了精神生活落后于物质生活的进步,故C项正确;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与他们的精神生活无关,只是与他们的物质地位有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27分,共52分)13.(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杜鲁门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为贯彻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材料二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