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④有机酸的添加。
添加柠檬酸等有机酸类是引起饮料产生沉淀 的因素之一。因此,须在低温条件下添加;添加 速度要缓慢,使有机酸与蛋白胶粒均匀缓慢地接 触;另外,搅拌速度要快。一般酸液以喷雾形式 加入。 ⑤发酵乳的搅拌温度。 (3)脂肪上浮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4)果蔬料的质量控制
为了强化饮料的风味与营养,常常加入一 些果蔬原料,如饮料变色、褪色、出现沉淀、 污染杂菌等。因此,在选择及加入这些果蔬物 料时应注意杀菌处理。另外,在生产中应考虑 适当加人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 儿茶酚、EDTA等,以增强果蔬色素的抗氧化能 力。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3.植物蛋白饮料的营养
植物蛋白饮料属于中高档蛋白饮料,而含 有大量的亚油酸和亚麻酸,长期食用,对血管 壁上沉降的胆固醇有溶解作用,因而可以防止 因动物蛋白摄入量过高而导致的“文明病”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褐斑 等)。另外植物籽仁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表4-1乳酸菌饮料配方Ⅰ
名称 酸乳 糖 果胶 果汁
单位:%
加入量 30 10 0.4 6
45%乳酸
香精 水
0.1
0.15 53.35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表4-2 乳酸菌饮料配方Ⅱ
名称 酸乳 糖 稳定剂 着色剂 香料 水
单位:%
加入量 40 14 0.35 适量 0.05 45.6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2)非乳制品乳酸菌饮料
此类饮料中乳成分含量极少,多为0.1%~1%, 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将活菌类型乳酸菌饮料稀释而制成的;
②将果汁杀菌冷却后以乳酸菌发酵而制成的。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3. 乳酸菌饮料的原材料 (1)原料乳 原料乳要求乳质新鲜,不含阻碍发酵的物质 (例如抗生素、消毒剂和洗涤剂等)。无论采用
哪种原料乳,均需要使非脂乳固体含量还原到8%
以上。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2)甜味料和甜味剂
乳酸菌饮料中添加的甜味料以蔗糖为主。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3)稳定剂
一般多选用增粘性和亲水性的高分子物质, 如耐酸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海藻 酸丙二醇酯( PGA)等。使用量一般为 0.35% 以 下。 (4)酸类 一般以添加柠檬酸为主,也可以使 用苹果酸等其他有机酸。
植物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1) 豆乳类饮料 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磨碎、 提浆、脱腥等工艺制得的浆液中加入水、糖 液等调制而成的乳状饮料。 (2)椰子乳(汁)饮料 (3)杏仁乳(露)饮料 (4)其他植物蛋白饮料 以核桃、花生、南瓜 子、葵花籽等为原料经磨碎等工艺制得的浆 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饮料。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5)真空脱臭 植物蛋白饮料由于其原料的特性以及加工特 性,极易产生青草臭和加热臭等异臭。脱臭可以 使得料液中的大量带有异味的挥发性物质在低温 下抽出。将加热的植物蛋白饮料于高温下喷入真 空脱臭罐中,部分水分瞬间蒸发,同时带出挥发 性的不良风味成分,由真空泵抽出,脱臭效果显 著。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5)卫生管理
在乳酸菌饮料酸败方面,最大问题是酵
母菌的污染。酵母菌繁殖会产生二氧化碳,
并形成酯臭味和酵母味等不愉快风味。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四、其它动物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1. 双歧杆菌发酵乳饮料
(1)概 况 双歧杆菌发酵乳饮料是以乳为
原料,经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与
嗜热链球菌以1:1混合)发酵后加入稳定剂、糖、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②稳定剂。
稳定剂不仅提高饮料的黏度,还可以防止 蛋白质粒子因重力作用下沉,更重要的是在酸 性条件下与酪蛋白结合形成胶体保护,防止凝 集沉淀。 ③添加蔗糖。添加13%的蔗糖不仅使饮料酸 中带甜,而且糖在酪蛋白表面形成被膜,可提 高酪蛋白与其他分散介质的亲水性,并能提高 饮料密度,增加粘稠度,有利于酪蛋白在悬浮 液中的稳定。
与动物蛋白饮料相比,植物蛋白饮料不含 乳糖,不会引起“乳糖不适应症”。植物蛋白 饮料还富有钙、锌、铁等多种物质和微量元素, 为碱性食品,可以缓冲肉类、鱼、蛋、家禽、 谷物等酸性食品的不良作用。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4.植物蛋白饮料的一般生产工艺 选料→原料预处理→浸泡、磨浆→浆渣分 离→加热调制→真空脱臭→均质→灌装封 口→杀菌→冷却→成品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4)加热调制
分离得到的汁液按各种配方要求进行调制, 将余下的30% ~ 50% 水量用于溶解乳化剂、增稠 剂、白砂糖、甜味剂等。为使其与分离汁液混 合均匀以及改善饮料的口感,可采用胶体磨磨 制。操作中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时间、饮料 的 pH,避开蛋白质的等电点( pH4.0~5.5), 以防止蛋白质变性。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3)浆渣分离
原料经过磨浆后,采用离心分离机得到汁液, 作为生产植物蛋白饮料的主要基料。部分生产厂 家采用高速离心分离的方法,将其中部分油脂分 离(如椰子、杏仁、花生等),但是,许多植物 蛋白饮料良好的香味主要来自其油脂中。另外, 植物油脂中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并有人体 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因此,在加工工艺上, 尽量将其油脂保留在饮料中,以提高产品的本色 香味。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3)净化 一般用离心机将混入的异物除去。
(4)均质 一般是高压均质机。 乳酸菌饮料较适宜的均质压力为20~25 MPa, 温度53℃左右。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5)后杀菌 发酵调配后的杀菌目的是延长饮料 的保存期。经合理杀菌、无菌灌装后的饮料,其 保存期可达3~6个月。 (6)果蔬预处理 在制作果蔬乳酸菌饮料时, 要首先对果蔬原料进行加热处理,以起到灭酶作 用。通常是在沸水中放置6~8min。经灭酶后打浆 或取汁,再与杀菌后的原料乳混合。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7)充填和冷却 充填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混入空气,因为这 样会引起内重量不准确,也会因氧化而降低质 量。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8)洗瓶和检瓶技术
5. 乳酸菌饮料的质量控制 (1)饮料中活菌数的控制 乳酸活性饮料要 求每毫升饮料中含活的乳酸菌数达到 100 万 个以上。 为了弥补发酵本身的酸度不足,需补充 柠檬酸,但是柠檬酸的添加会导致活菌数下 降,所以必须控制柠檬酸的使用量。
加PGA、CMC-Na、黄原胶、果胶等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②工艺流程 原料乳→过滤→计量→配料→灭菌→冷却→接 种→发酵→混合→均质→灌装→后发酵→成品→ 检验→出库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第二节
一、概 述 1.植物蛋白饮料定义 植物蛋白饮料是指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 的果实、种子或核果类、坚果类的果仁等为主要 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制品。
(6)均质
均质可以使料液中的脂肪球、蛋白质大颗 粒破碎,使饮料口感细腻,防止脂肪上浮,提 高乳浊液的稳定性。 植物蛋白饮料通过高压均质可减小颗粒直 径,从而减慢沉降速度,达到产品稳定不易沉 淀及分层的目的。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7)灌装杀菌
植物蛋白饮料富含蛋白质、脂肪,很易变质, 可采用巴氏杀菌(30min/60℃),以减少设备投 资和能耗;而市场零售的杀菌采用121℃下保温 15min的杀菌规程,冷却阶段必须加反压,否则 会因杀菌釜中压力降低,而容器内外压差增加, 将瓶盖冲掉或将薄膜袋爆破。
动物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二、动物蛋白饮料加工工艺
动物蛋白饮料以含乳饮料为主。它是以 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制品。 其乳成分在3%以上。 按照生产工艺,含乳饮料又可分为配制型含 乳饮料和发酵型含乳饮料两种。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配制型含乳饮料,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原 料乳的验收→预处理→巴氏杀菌→配制→均质 →杀菌→罐装→保温→分销 发酵型含乳饮料,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原 料乳的验收→预处理→巴氏杀菌→冷却→接种 与发酵→冷却→配料→均质→杀菌→罐装→保 温→分销
第四章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第一节
一、概 述 动物蛋白饮料是以动物蛋白为原料加工制 得的液状或糊状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含乳饮料、 蛋类饮料以及蜂蜜饮料等。 从消化的角度来分析,动物蛋白质比植物蛋 白质更易消化和吸收。但是动物蛋白常伴有动物 性脂肪,易使人体血压升高、诱发脑溢血和心肌 梗塞等疾病。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三、乳酸菌饮料加工工艺
1. 乳酸菌饮料的定义 乳酸菌饮料是指将乳或乳制品以乳酸菌发酵 后所得液状或糊状制品作为主要原料再经过调配、 均质以及加水稀释等工艺而制成的饮料。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2. 乳酸菌饮料的分类
乳酸菌饮料可以分为乳制品乳酸菌饮料和非乳 制品乳酸菌饮料两类。
(1)乳制品乳酸菌饮料 ① 活菌类型 ② 杀菌类型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双歧杆菌的保健效果比生成乳酸为主的乳酸菌 更佳。另外双歧杆菌的保健作用还表现在以下 方面:① 抑制腐败菌的生长;②降低乳糖含量, 可避免乳糖不耐症引起的种种不适;③ 对肝脏 及人体代谢的保健作用;④ 改善维生素代谢; ⑤ 防止便秘;⑥ 抗癌作用。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2)双岐杆菌发酵乳饮料加工工艺 ①参考配方。各生产厂家配料均不同,现举例见表4-4。 表4-4 双岐杆菌发酵乳配料表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而采用超高温瞬时连续杀菌和无菌包装则可大 大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目前应用很广。这样可 以显著提高产品色、香、味等感官质量,又能较 好的保持植物蛋白饮料中的一些不稳定的营养成 分。同时结合无菌包装,可显著提高产品质量。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二、大豆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果汁、维生素及净化水、酸液等加工而成。双歧 杆菌发酵乳要求其产品具有一定活菌含量。
蛋白饮料加工技术
双歧杆菌广泛存在于人及动物肠道中,母 乳中含有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它在母乳喂 养的健康婴儿肠道中几乎以纯菌状态存在,占 绝对优势。当患病、饮食不当或衰老时,双歧 杆菌减少或消失。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成 为婴幼儿和成人健康状况的标志,反映了双歧 杆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