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生药学Pharmacognosy
课程号(代码):50501802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与学生自主的实验,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生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较为熟练的
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生药的综合鉴别、分析和利用特征;熟悉生药学研究前沿和学科特点;了解3~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川产道地药材的研究进展、主要过程和经验教训;初步具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生药学研究的能力。
生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别方法、生药质量的分析方法、生药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主要途径与应用);重点生药的系统研究方法方法评价;目前
生药学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等。
2. 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将客观问题形象化,在学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
1.学习常用生药300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60~90种,熟悉30~4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生药鉴定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第一篇总论:
绪论:生药的定义及特点
一、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二、生药学的起源与我国生药学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2学时)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2学时)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2学时)
第四章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存(2学时)
第五章中药材的炮制(2学时)
*第六章生药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2学时)
*第七章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2学时)
第二篇各论
(*表示重点科和重点生药)
第八章藻、菌类生药:昆布、冬虫夏草*、灵芝*、茯苓(1学时)
第九章蕨类生药:绵马贯众*、骨碎补(0.5学时)
第十章裸子植物类生药:(0.5学时)
麻黄* (附:麻黄根等)、银杏叶(附:白果)、红豆杉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生药(14学时)
第一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
一、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细辛*、马兜铃
二、蓼科Polygonaceae*:大黄*;何首乌、虎杖
三、苋科 Amaranthaceae :牛膝(附:川牛膝)
四、毛茛科Ranunculaceae *:黄连*、川乌*(附:附子、草乌)、白芍(附:赤芍)、威灵仙
五、小檗科 Berber id aceae:淫羊藿*
六、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木通(附:川木通、关木通)
七、防已科Menispermaceae*:防己(附:广防己、木防己)、北豆根
八、木兰科Magnoliaceae*:厚朴* 辛夷、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九、樟科Lauraceae:肉桂*(附:桂枝)、乌药
十、罂粟科Papaveraceae :延胡索、阿片
十一、十字花科Cruciferae :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南板蓝根)、芥子
十二、景天科 Crassulaceae :红景天
十三、杜仲科 Eucommiaceae :杜仲
十四、蔷薇科Rosaceae:
山楂*(附:野山楂)、苦杏仁*(附:桃仁)、木瓜、枇杷叶
十五、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 *:黄芪*、甘草*、番泻叶(附:
卵叶番泻叶、耳叶番泻叶)、葛根(附:粉葛)、山豆根
十六、芸香科Rutaceae :黄柏*(附:关黄柏)、枳实(附:枳壳)
十七、橄榄科Burseraceae:乳香、没药
十八、楝科Meliaceae :川楝子(附:苦楝皮)
十九、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
二十、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附:巴豆霜)
二十一、漆树科 Anacardiaceae :五倍子
二十二、卫矛科Celastraceae :雷公藤
二十三、鼠李科Rhamnaceae :大枣、酸枣仁
二十四、藤黄科 Guttiferae :贯叶金丝桃
二十五、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附:进口沉香)
二十六、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诃子
二十七、桃金娘科Myrtaceae:丁香(附:丁香油)
二十八、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附:西洋参)、三七*、五加皮、刺五加
二十九、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柴胡、川芎*、白芷、小茴香
三十、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
三十一、木犀科 Oleaceae:连翘
三十二、马钱科 Loganiaceae :马钱子
三十三、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秦艽
三十四、萝藦科Asclepiadaceae :香加皮
三十五、唇形科Labiatae (Lamiaceae) *:
薄荷*(附:薄荷油、薄荷脑)、丹参*、黄芩*、益母草、紫苏叶、广藿香三十六、茄科Solanaceae *:洋金花*(附:曼陀罗叶、阿托品)、枸杞子(附:地骨皮)三十七、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附:熟地)、毛花洋地黄叶(附:洋地黄叶)、玄参
三十八、茜草科Rubiaceae :钩藤、栀子
三十九、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金银花*(附:山银花)
四十、葫芦科Cucurbitaceae:天花粉、瓜蒌
四十一、桔梗科Campanulaceae:桔梗、党参、南沙参、半边莲
四十二、菊科Compositae (Asteraceae) *:青蒿*、红花*
苍术(附:白术)、木香*(附: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茵陈、菊花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
四十三、泽泻科 Alismataceae :泽泻
四十四、禾本科Gramineae:薏苡仁、白茅根、蒲黄
四十五、棕榈科 Palmae :槟榔(附:大腹皮)、血竭
四十六、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附:水半夏)、天南星
四十七、百部科 Stemonaceae:百部
四十八、百合科Liliaceae*:
川贝母*(附: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麦冬*(附:山麦冬)、芦荟、知母四十九、薯蓣科 Dioscoreaceae :穿山龙、山药
五十、鸢尾科 Iridaceae :西红花*
五十一、姜科Zingiberaceae*:
砂仁*(附:砂仁壳)、莪术*(附:姜黄、郁金)、豆蔻
五十二、兰科Orchidaceae:天麻*、石斛、白及
第十二章动物类生药(1.5学时)
第一节动物类生药概述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二、动物的命名和分类
三、动物类生药的分类
四、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
五、动物类生药的鉴别
第二节重要动物类生药
鹿茸*、麝香*(附:人工合成麝香)、牛黄*(附:人工牛黄、体外培植牛黄等)、龟甲(附:鳖甲)、蛤蚧、哈蟆油、蕲蛇
蟾酥*、阿胶*、地龙、珍珠、海螵蛸、全蝎、僵蚕、斑蝥
第十三章矿物类生药(0.5学时)
一、概述
二、矿物的性质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
四、矿物类生药的分类
第一节重要矿物类生药
朱砂*、雄黄*(附:雌黄)、芒硝(附:玄明粉)、石膏、滑石(附:软滑石)、信石(附:砒霜)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生药学》,第七版;主编:蔡少青,秦路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中文期刊:(1)《药学学报》(中、西药物);(2)《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3)《中草药》(原名“中草药通讯”);(4)《中药材》(原名“中药材科技”);(5)《中成药》(原名“中成药研究”)(6)《中国天然药物》;(7)《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
2.生药英文期刊:
(1)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075-5535 (2)hinese Medicine 1749-8546 (3)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iomed and pharmacy(4)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5)Phytomedicine (6)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0965-2299 (7)Research in Complementary Medicine (8)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9)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1)Planta medica (12)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
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