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成语及惯用语答案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成语及惯用语答案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成语及惯用语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毕业晚会上,李老师将黄梅戏《女驸马》名段唱得字正腔圆,令我们刮目相看。

B. 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要改变这个现状还需更多时日。

C. 在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大强成为最亮眼的角色之一,他遇事总爱推脱,是个坦荡如砥的人。

D. 北京世园会举行塞尔维亚民谣、捷克木偶剧、京剧表演、天津快板、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让游客眼花缭乱。

【答案】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ABD正确;C:有误,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

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

用在这里说苏大强的遇事爱推脱,不恰当,用错了对象;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前后成分的搭配、语意重复、对象范围(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唐代诗人李白文采斐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传诵。

B. 最近,阿成迷上了炒股,在同事的指点下倒也挣了不少钱,可谓获益匪浅。

C. 桂林摩崖造像雕工细腻,有岭南“小家碧玉”的地方风格,区别于北方造像的宏大。

D. 她为人冷淡,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所以常常给人留下“自私”的印象。

【答案】 B【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用来形容赚钱不恰当,用错了对象;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前后成分的搭配、语意重复、对象范围(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 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 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答案】 A【解析】【分析】A.使用正确,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B.使用有误,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句中指的是民族歌舞,用该成语形容不恰当。

C.使用有误,趋之若鹜: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该成语是贬义词,所以用于此处使用不当。

D.使用有误,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该成语和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情色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后,来湖北博物馆看越王勾践剑的观众络绎不绝。

B. 辽宁男篮夺冠后,一系列庆祝活动戛然而止,队员们进入休假状态。

C. 近五年来,盘锦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D. 《非凡匠心》节目试图将“工匠精神”通过鲜活的电视画面进行表达,在潜移默化中鼓励人们在钟爱的领域做到极致和非凡。

【答案】 A【解析】【分析】A.使用正确,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B.使用错误,戛然而止:戛:象声词。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在句中表示活动的结束,用错对象。

C.使用正确,翻天覆地:覆:翻过来。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也指闹得很凶。

D.使用正确,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句中表示节目中表现的精神对人的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5.下列各句加下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朗读者》节目上,主持人董卿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令人钦佩。

B. 小祁英俊帅气,风度翩翩,但对人对事过于苛求,经常吹毛求疵。

C. 端午节到了,妈妈提醒小贞吃粽子、挂莒蒲、熏艾草;小贞却不以为然。

D. 六月的澄碧湖,水波荡漾,周边的树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风景宜人。

【答案】 C【解析】【分析】A项,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使用恰当。

B项,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

使用恰当;C项,“不以为然”是指不认为是对,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此次应为“不以为意”。

使用不恰当;D项,遮天蔽日:意思是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或形容生长茂盛,多指树木。

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里。

B. 近年来,贪官携巨额赃款外逃事件频发,面对巨款流失境外的现实,我国的诉讼制度目前还束手无策。

C.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D. 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

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答案】 A【解析】【分析】A 歇斯底里: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这里不合语境。

B束手无策: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里使用正确。

C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这里使用正确。

D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

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要想准确地辨析成语使用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

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7.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无论怎么蠢笨的人,有时都能给别人提出忠告。

B.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美丽、富饶的名城。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答案】 C【解析】【分析】A蠢笨:笨拙;不灵便。

这里使用正确。

B富饶:富足有余。

多指财物等。

这里使用正确。

C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D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非常恐惧。

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8.下面词语中,划线的“载”与“厚德载物”的“载”,意思最接近的是()A. 千载难逢B. 风雪载途C. 满载而归D. 载歌载舞【答案】 C【解析】【分析】A.意为“年”。

B.意为“充满”。

C.意为“承载”。

与“厚德载物”的“载”意思相同。

D.意为“又”。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可使用排除法。

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B. 春天的公园,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 在海军建军70周年阅兵式上,人民海军挥戈闯大洋,砺剑海天间,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D. 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科技是相辅相成的。

【答案】 A【解析】【分析】A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句中用于形容剧情不恰当。

B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这里使用正确。

C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这里使用正确。

D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这里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情色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1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森林发生了大火,火势蔓延很快,必须马上控制住,否则将会给周围居民带来灭顶之灾。

B.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通知指出,不得恶搞优秀传统、亵渎文化经典、调侃崇高精神。

C.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巧妙绝伦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再接再厉。

D.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是呀,也许我们即使很平凡普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答案】 C【解析】【分析】A.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使用正确。

B.亵渎:冒犯,不恭敬。

使用正确。

C.巧妙绝伦:灵巧高明,无与伦比。

使用不正确。

D.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

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意义及其用法;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1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