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学考试试题一、判断题1、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
(×)2、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3、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
(×)4、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
(×)5、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
(×)6、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
(√)7、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8、伦理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是一样的。
(×)二、填空题9、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教师应该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10、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11、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12、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13、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道美14、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15、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
这就是依法执教1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7、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取法乎上”18、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格19、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20、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一般良心21、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22、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显见义务23、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义务24、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25、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26、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27、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直觉作用28、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心理健康功能29、下面有关教育的论述,正确的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0、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职业自由感、动机作用、榜样效应、心理健康功能31、教师仁慈的特点包括教师仁慈的教育性、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教师仁慈的方法特性32、下列哪些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3、决定义务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先验理性、道德认知34、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激励: 情感: 意向35、良心的三大主要特质是a 内隐性: 神圣性: 基本性36、道德义务与非道德义务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道德义务的精神性: 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道德义务的意志特征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教育_______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B )A.要落实“科学发展观”B. “三个面向”C.要实施“素质教育”D.面向全体学生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规划分______个阶段实施,我省于______年秋开始全面实施。
(C)A. 二;2006B.三;2007C.四;2007D.五;20083、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_______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D)A.特长B.兴趣C.爱好D. 发展潜能4、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将实行_______管理。
同时,高中将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_______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A)A.学分;成长记录B.学分;操行评语C.学业成绩;成长记录D. 学业成绩;操行评语5、为有效开展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实验工作的_______、目标任务、实验工作的_______等。
(A )A.指导思想;基本原则B. 指导思想;基本思路C.基本原理;基本原则D. 基本思路;基本方法6、高中教育的______:“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目标应为学生的______奠定基础。
” (B)A.任务;前途B.性质;终身发展C.性质;高考D. 任务;终身发展7、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培养公民_____并形成_____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C)A.基本品质;良好性格B. 基本素质;良好品格C. 基本素质; 健全人格D. 基本素养;健康品格8、高中教育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它的最重要的定位是______,而不仅仅是为升大学做准备。
(D )A.为学生考个好大学B.为提高人的品味C.为学生多学知识D. 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9、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高中教育必须明确自己的______.(C )A.地位B.存在C. 独特价值D. 价值10. 普通高中______的确立,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将产生深远影响。
(B )A.地位B. 培养目标C.任务D.方向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高中就是要给学生通向社会的______。
” (A )A. 钥匙B. 知识C.道路D.通道12、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______上实现新的突破。
(D )A. 教育观念B. 培养目标C. 课程的选择性D. 课程结构的改革13、普通高中课程由_______、科目、_______三个层次构成。
(B )A. 学习;单元B.学习领域;模块C.学习领域;单元D.科目;模块14、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_______的思想,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C)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B.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15、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______和______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D )A.课程设置;模块B.课程机构;模块;模块C.课程体系;内容D. 课程设置;内容16、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_______原则。
(A )A.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B.基础性、科学性和时代性C.趣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D.基础性、系统性和广阔性17、为了保证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新课程将通过_______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______学分。
(B )A.学分;3B.学分;2C.模块,2D.科目;318、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________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
(C)A.社会实践B.科技创新C.研究性学习D.自主学习19、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最大特点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________。
(D)A.自学空间B.合作空间C.自由空间D.选择空间20、学生在读完三年高中毕,总学分必须达到_______方可毕业。
(B )A.116B.144C.模块,15D.181—5:BCDAA 6—10:BCDCB 11—15:ADBCD 16—20:ABCDB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制定课程方案前,首先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充分研究。
22、16岁至18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23、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4、教学生学会选择,实际上是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
25、(选择性)是当今世界高中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其次,在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上应该多样化。
同时,要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以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6、增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的目的在于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7、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其次,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层次性)。
28、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
;29、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意义在于,把(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整合在一起,将通常需要2至3年才能学完的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3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
;31、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32、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