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目录一、国内旅游市场现状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3、业内区域联盟态势渐强4、旅游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发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二、国内旅游企业发展现状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2、旅游企业之间开辟合纵连横之路3、旅游电子商务对传统旅行社业构成严峻挑战4、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Cap: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综观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建国以来到1990 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地位;90年后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内旅游异军突起;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旅游市场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出境游组团社改革为标志,出境游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竞争一年。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划分,1996年进入我国“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是我国旅游市场夯实基础、为二十一世纪积蓄后劲的阶段。

“十五”计划(1997~2005)时期,旅游市场更是态势复杂而又强劲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个时期为背景,阐述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1、行业景气继续高涨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 亿元,相当于全国GDP 的5.01%,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居世界第 4 位。

旅游外汇收入达257 亿美元,分别比2003 年和2002 年增长48%和26%,跃居世界第5 位。

国内游市场,全年全国总出游人数达到11.02 亿人次,总花费4710.71 亿元,人均花费427.5 元。

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

自此,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国GDP 的比重已经连续5 年稳定在5%以上。

中国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 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2、竞争加剧化趋势增强——融入国际竞争虽然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但同时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

一方面,很多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出台各种政策和手段争夺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如欧洲期待、泰国价格上涨、访港创新高、印度落地签;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抓住各种时机吸引境外客源市场,如台湾,入境市场的开放。

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国际游客的流动频率,同时,导致国际旅游市场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压力,除了各自的资源优势是主要竞争条件外,经营优势比拼和市场化运作的较量也进一步加强,经营网络和客户资源的抢占更加激烈。

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

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旅游国际竞争力水平是衡量旅游强国的核心依据,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由02 年的9.6%上升到04年10.4%,总资产收益率由 5.8%提高到6.4%。

5、政府重视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首先是扩大内需已被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发展。

目前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假日经济"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在拉动内需中的突出作用为全社会所瞩目,发展旅游将继续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并在政策、投资方面给予更多实质性的支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提升。

因此对旅游市场进行一次较全面的了解非常重要。

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旅游业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运行机制与组织结构等诸因素的有机组合。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加强行业管理,管理手段日趋多样,管理方式更加规范,管理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旅游业明显加快了发展步伐,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每年不同情况下会出台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通过对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进一步强化了宏观管理的调控功能。

表 1 政府出台的旅游市场管理措施6、旅游市场开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回顾20世纪,人类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业绩,但也埋下了最为深重的祸根: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并存的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膨胀。

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消费欲望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无以复加的破坏。

种种不利于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都愈演愈烈地加重着地球的负担。

旅游发展初期,景区随处可见游人随意的行为,旅游开发方任意开发景区等行为都为今天所面临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作为产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10的旅游业,今天也面临着能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挑战。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认识早已过去,人们对旅游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陆续提出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观点。

旅游环境质量包括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社会环境质量两方面。

其中,前者指由旅游依托旅游目的地的大气、水体、土地、生物及地质、地貌等组合而成的综合体。

对旅游者而言,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旅游吸引物,而是一种起承载作用的外在环境和基础环境。

因此,它往往不被旅游开发者重视,但恰恰是它构成了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旅游业的成败兴衰。

而后者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情况、卫生及健康情况,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以及配套的各项服务等等。

要得出当地旅游环境质量的情况,就应该对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

旅游地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旅游发展需要与环境系统状态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进行评定。

即从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的需要出发,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旅游地环境系统状态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评定。

其实质是在对旅游地与旅游相关环境要素调查的基础上,以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要求为标准,对其质量优劣程度进行科学的剖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调整人们在旅游领域的行为。

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使旅游环境质量朝着更加有利于人们旅游发展需要的方向变化。

7、旅游产品类型多样中国拥有多元化文化和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世界垄断性的人文旅游吸引物和奇绝独特的自然吸引物。

也造就了中国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性,。

多样:243个自然保护区,嘉年华的搅动,红色旅游,遗产旅游、会展旅游,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8、旅游市场需求的旺盛自1997年以来,世界旅游组织一再预言,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国际旅游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 ,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并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产出国,处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

1978年至2001年中国接待人数旅游者人数从世界第27位跃升为第5位。

表 2 旅游人数统计图1、2图3、4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旅游国。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090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8.96%;旅游外汇收入累计为25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87%。

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增势强劲,公民出境旅游超过2800万人。

同时,国内旅游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中国内地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1.02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

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711亿元。

2004年底全国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国际社增加108家,国内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总资产424.38亿元,同比增长9.42%;直接从业人员为24.62万人。

宾馆酒店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全行业处于盈亏临界点。

但随着我国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多种形式的酒店经营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 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

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二、旅游企业发展现状有识之士都在为中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诊断把脉,提出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根据企业的大小提出了如下发展措施: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合作化。

中国的旅游企业要冲出重围,融入世界旅游大潮流,品牌是关键,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多存在千篇一律,服务缺少品牌和个性,在世界性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

发展品牌是一件巨大的过程,许多企业无力发展品牌,但发展品牌确实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发展网络是中国旅游重组的又一出路,由于政策的滞后,真正的网络一时难以形成,但是发展网络是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统一的接待标准、统一的接待模式、统一的服务形象的必由之路。

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但中国的旅游市场是各自为政,一个真正意义的批零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批零关系在一些地方开始萌芽,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要主动实践,推动这种批零关系的快速形成。

有条件的旅行社要主动发展成为批发商,缺少资源的旅行社要甘当零售商,批零关系是平等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是产品流动的必要渠道企业是市场的细胞、产业的基础,培育和激活企业的市场行为,也是带动行业的主导驱动力。

1、企业优劣分化明显一方面,大型外资旅游集团和国内的大旅游集团占据了高端市场,甚至出现了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的格局。

然后,这些大企业集团凭借其规模和成本的优势,加大运作的能量,不断的向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辐射,进而不断提高集团内部各分支方向的整体盈利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