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依法治国

认识依法治国

《认识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内涵、本质及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守法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内涵、本质及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实施。

难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国庆假期,老师在商场购买了一双皮鞋,穿了一天就发现皮鞋脱胶。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凭购物发票要求退货。

师:商场有权不退货吗?
生:没有。

师:什么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生:法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师:对!是法律!那么,我们的生活跟法律的关系怎样呢?请看。

师: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要求学生联系教材来回答)
生:在现代社会,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治理,都与法律息息相关。

(学生在课本划出相关知识点)
师:俗话说,“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能的”。

可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认识依法治国。

第二环节:共同探究,学习新课
一、认识依法治国重大方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78,思考以下问题:
1.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历史过程。

2.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及根本目的。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师:是否今天才有依法治国的思想呢?古人有没有呢?
生:有。

(可以让学生简单介绍)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古代的“以法治国”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法家,是主张“以法治国”的学派。

它主张轻罪重刑,主张用“严刑酷罚”来治理国家。

法家的“法治”本质是人治和专制,皇帝言出法随,言出法废,皇帝就是法,就是王法。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处理羊群失窃案时,久查未决。

有人来告发,案件成功告破。

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

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

国王大怒,“为子不孝父母者与为臣不忠君王者同罪,告父即不孝,不孝即不忠,不忠即犯国法,犯法则当诛”。

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师:古代“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谁的权威?根本目的是维护谁的利益?今天的依法
治国呢?
生:古代社会——崇尚人的权威,是一种人治。

维护少数统治者的利益……
二、如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那么,我们该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呢?或者说,实行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公民个人提出了什么要求?让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

【案例一】2002年,清华大学机电系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的说法是否正确,在北京动物园先后用硫酸泼伤了5只熊。

链接:我国《刑法》第341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设疑:你认为刘海洋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链接:我国刑法第341条只规定了猎捕、杀害行为是犯罪,而未规定伤害是犯罪,因此,刘海洋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设疑:这对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启示?
小结: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即有法可依。

【案例二】2005年5月23日,安徽来北京务工人员杜宝良查询得知自己于2004年7月20日至2005年5月2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头条西口同一地点被“电子眼”记录105次违章,被交管部门扣罚210分、缴纳罚款1.05万元。

设疑:(1)你如何评价杜宝良的行为呢?
(2)你如何评价交警部门的处罚行为?你有什么好建议?
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法》规定:执法者有及时告知的义务,公民有被告知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没有法定依据或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3)你认为出现“杜宝良违章105次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实行依法治国,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案例三】河南村民赵作海因涉嫌杀害同村村民赵振响,又因证据不足,被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杀人罪入狱11年后。

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响突然复活回到村中。

设疑:(1)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话回答。

(2)你认为法院在判决时要做到怎样?
小结:实行依法治国,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案例四】2010年7月9日晚,兰州一位老人手持砖块,只要有车辆闯红灯经过,老人便会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

老人称,一些司机在斑马线上无视行人,他此举就是为了教训这些违章司机。

据不完全统计,当晚被老人砸中的车有30辆左右。

民警接到报警后制止了老人的行为。

设疑:(1)你认为老人怒砸违章车的原因是什么?
A、交警不作为
B、闯红灯者激怒了老人
C、其它
(2)你认同老人的举动吗?为什么?
小结:任何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追究。

实行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公民提出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十六个字,即:
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切身体会到依法治国的好处?(学生回答略)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关注几则新闻,感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新闻一】市场惊现洗虾洗蟹粉多人误食致肌肉溶解
自今年7月份开始,南京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因食用小龙虾而入院的病人,经诊断疑因食用经洗虾粉洗过的小龙虾,导致肌肉溶解。

国庆黄金周期间,肥嫩鲜美的螃蟹上市。

市场上又惊现洗蟹粉,而洗蟹粉和洗虾粉的成分相同。

设疑:(1)这样的小龙虾、螃蟹,你还敢吃吗?
(2)用什么来规范、引导和制约经营者的行为?(法律法规)引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3)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新闻二】常州警匪居民楼内对决
2010年10月3日晚,江苏常州戚墅堰某新小区内,在抓捕恶势力老大曾独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跳弹”伤及民警和楼下的市民,参战的民警们放弃开枪,或用警棍,或徒手与丧失理智的暴徒们展开搏斗,只用短短两分钟,就将曾独一伙全部擒获。

设疑:(1)看到这样的新闻,你是何感受?
(2)如果任黑恶势力发展,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只有实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治理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四、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过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靠依法治国,即仅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人民的权益,能行吗?法律能管得过来吗?还需要什么吗?请学生阅读教材P80。

生:道德。

引出: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师: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案例。

拾金不昧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
2010年3月,武汉一市民在银行存钱后,将手机遗失在银行柜台,但拾手机者不还手机,还强行索要报酬,更发雷人短信“手机很合适,报警没有啊?我道德不好,让您生气了(笑脸)”戏弄失主。

设疑:(1)你认为拾金不昧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
链接: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2)道德靠什么保证实施?法律靠什么保证实施?
(3)拾手机者的道德水平怎样?强行索要报酬属于什么行为?
引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失去民众的诚服,导致野蛮粗暴的管理。

(4)你会给失主怎样的建议?
师: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打个比喻,好比“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那么两者有区别吗?
生(依据课本):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第三环节:总结提高,巩固新知
结束语: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应该怎样做?
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