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已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并且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辅相承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因此,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在整体上的综合体现,当然地包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而维护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就必须运用法律武器。
恩格斯说过,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之下,广大的农民和他的家庭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君主给自己以雨露和阳光。
在这
种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现代法治。
现代经济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市场经济,一种是计划经济。
人们通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人治经济。
因为计划经济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市场经济的主体却是多元而独立的。
市场经济的产品能够进行自由与平等的交换,而计划经济则是依靠国有统一分配各种资源;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来优化物质和人力的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在这种条件之下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国家不能过多的干预,只能在宏观调控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在广大的市场中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理各种问题。
此外,市场经济还存在两大缺陷。
首先,参与竞争的主体做到了机会平等,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势必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所以我们就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这也需要法律。
其次,难免出现不正当竞争,和非法垄断以及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等现象,并造成政治上的贪污腐败,这也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对市场加以规制以杜绝或减少各种腐败现象。
而且,近几十年以来,国际出现了经济一体化。
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的经济纳入国际大循环,想要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没有完备的法律,就无法吸引国际投资和开展国际贸易。
这也决定了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
首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模式。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人治模式
下的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
其次,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必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不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且能够达到市场主体平等和意志自由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里程碑。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与愚昧、野蛮状态相对而言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它一般表现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种形态,法律属于制度文明。
任何社会的文明状态都是这三种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承、协调统一的综合体现。
在现代法治中,我国的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它作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不仅借鉴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有益经验,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点。
但是,我国的依法治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体现着最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可以说,我国的依法治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现代法治发展的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
定的基本治国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促使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依法治国的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对依法治国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们要实现主权在民必须实行代议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人民把权力交给政府,由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然而当选举出政府之后,其权力可能是无限的,我们就需要一种制度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就出现了宪法,宪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政府按照一部好的宪法严格办事,这就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否则是不可靠的。
历史经验也已经表明,没有一种完备的法律对这种民主制度的方方面面加以规范。
用法律的权威加以保障,这个民主是靠不住的。
在我国和西方,都有过这样的成功经验,但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因此,
邓小平在多次谈到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时候,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各种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十年“文革”悲剧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它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基本国策和根本保障。
也只有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使国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