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
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
(一)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
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
(一)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
西方大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做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二)对西方大国有如醍醐灌顶
习近平强调‚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对西方大国有如醍醐灌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方面的崛起,便不断从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表示出外国对于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和威胁到其本国的利益,即试图通过这种舆论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或在国际舞台中孤立中国。
这种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态,是绝对荒谬的。
(三)三中全会使中国不会陷入‚拉美陷阱‛
习近平在专访中满怀信心地说,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
他援引邓小平‚改革开放要坚持一百年不变‛的话表示,中国正在准备进行社会、经济全面改革。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出现‚发展风险期‛。
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处于人均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时,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
拉丁美洲的不少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1世纪初,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这时期,失业率持续攀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群众的抗争此起彼伏。
‚拉美陷阱‛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行社会、经济全面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完善和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观念、道路、模式、战略,才能跳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拉美陷阱‛。
2011年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改革历史新起点上,翻开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篇章,树立又一个历史里程碑。
三中全会使中国不会陷入‚拉美陷阱‛。
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篇章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利在中国惠及世界,功在当今名扬千古的伟大事业。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事业,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兴旺繁荣的伟大事业。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