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的理念

民法的理念

苏格拉底在与他人的辩论过程中,不是着眼于答案,而是引导对方去思考什么是勇敢、美德等“自身”。

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灵魂的一种洞察能力或明智审慎能力,在于人不断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从而行为适度。

苏格拉底不仅解构了以往的哲学,也导引了新的哲学方向,使哲人思考问题的视角从自然界的现象转向了人自身,寻求人的理性能力的最高表达。

正是以此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概念,并以之为核心构建了他的理念论哲学体系。

“理念”一词的希腊文是ε'τδοζ(复数是ε'τδη)和'τδ'εα,都出自动词“'τδε'τν”(意思是“看”),这两个词的原义是指呈现在视觉中的事物的形状,后来就从中引申出较抽象的“本性”、“种”等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最早把它变成了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并以其为核心概念建立了他的理念论哲学体系。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形式,又是逻辑上所讲的种概念,还是创造一件物品所根据的原型、本原和原因,具有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发生学等多方面的含义,内含了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三大功能。

从本体论上讲,理念是本体,是脱离和先于可感个体事物的客观实在;从目的论上讲,理念是万物追求的目标和赖以产生的动因;从认识论、逻辑学上讲,理念是种、一般概念、共相、范畴;从发生学上讲,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模型,可感个体事物是以同名的理念为模型,模仿或分有理念而派生出来的摹本。

理念论提出,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现象世界的“美”、“勇敢”等都是模仿或分有了同名理念而得来。

柏拉图把关于理念世界的认识称为知识,将关于现象世界的认识称为意见,“善”的理念是最高智慧。

这样,在柏拉图那里,人们充其量只能得到对理念的认识,即知识。

二重世界的划分使柏拉图的哲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也使柏拉图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亚里士多德尽管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却并未摆脱这一思维范式,正是他最终确立了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确立了主客二元模式的主导地位。

及至把柏拉图的“神”换成必然性、理性,就是近代的理性主义。

黑格尔哲学是理性主义的顶峰,也预示了这一思维方式的终结。

正是因此,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派都把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视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延续与发展,是有其道理的。

“理念”概念的产生过程表现了人的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是人对自身的主体能力返身自认的过程,这说明哲学从本性来说,“就是人以世界为中介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种理论活动、理论表达”。

当然,柏拉图的“理念”概念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他把原本属于人类自身特征之一的理性夸大为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于人的另类存在,把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没有看到人类理性的能动性,从而到遥远的天际去寻找“造物主”。

简析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和特征(曹胜亮, 段葳)摘要: 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适用的最高原理, 是对经济法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

对我国现有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和特征作进一步的解析和整合, 在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念的含义在汉语中, “理念”一词的出现和使用比较晚, 如同社会科学中的多数词汇一样, 它是日本人在引进西方学术文化、制度时由德语Idee 翻译(意译)而来。

经过长期的演化, “理念”一词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 “理念, 旧哲学名词, 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 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 是指理性领域的概念, 有时也译作理念。

所谓‘理念’, 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的普遍概念加以绝对, 并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原型。

认识真理就是对所谓‘理念’的回忆”。

在哲学领域, 我国学者则有如下理解: “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位”、“理念是被理解的东西的实在”, “理念即哲学问题的解释和解决”。

我们把上述哲学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对理念这个概念, 可以得出以下共识: 理念是一个理性领域的概念; 理念是一个表示主观的概念, 但其源于客观; 是被理解的东西的实在;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位。

在法学领域, 德国的鲁道夫·施塔姆勒认为: “法理念乃是正义的实现。

正义要求所有法律努力都应当指向这个目标, 即实现在某地某时的条件下, 所可能实现的有关社会生活的最完美的和谐。

”史际春先生认为: “法的理念是指对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

”从学术的角度看, 它是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 从实践看, 它是社会成员及立法、执法及司法者对待法的基本立场、态度、倾向和最高行为准则。

漆多俊先生认为: “所谓理念,含理想与信念之义, 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期待和追求。

它包括对于理想目标的憧憬和对于通过某种基本途径和方式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念两层含义。

”李双元先生认为: “法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整体的理性认识、把握、建构。

”笔者认为法理念这个概念包含三层意义:第一, 对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欲求存在抽象的理性认识。

这是法理念来源之一。

法理念的产生不应当是少数学者一时冲动的结果, 它应当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 是实践的产物。

当然由于人理性的有限性, 存在着对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欲求认识不理性的情况, 我们把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理念称之为假理念, 而假理念是不能成为经济法理念的。

第二, 对用来满足人们需求、欲求的法存在抽象理性的认识。

这里表达了人们对法的期盼。

这里的法应当是指待定法、待改法、未来法, 而不是实在法。

任何新法的产生皆源于传统法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需求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传统法不能调整的法现象进行研究, 发现其内在规定性,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法观念。

第三, 法理念内含人们的主观信念。

相信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欲求这个目标。

在法理念变成现实法时, 通过观念法对既存法不能调整的法观念进行调整, 人们的需要、欲求能够得到满足, 即人们所憧憬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

法理念可分为既有法理念和新生法理念。

既有的法律理念是法产生的前提, 具有稳定性、滞后性。

新生的法理念具有适时性, 也可能具有超越性。

所以新生的法理念可以指导并影响具体法规范、法制度的形成和实施, 但不能代替法规范、法制度, 这是法理念的力量和价值所在。

李双元先生、施塔姆勒先生、史际春先生、漆多俊先生虽然对“理念”的表达方式不同, 但其内容趋同, 都强调了产生新理念的法现象, 对既存法的理性认识、主体的信念, 都忽视了“人们的需要、欲求”。

笔者认为, 法的理念是指对与人们的需求相洽互适且得到人们珍视、重视的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和追求。

二、传统民法的基本原则传统民法发源于罗马法,但真正成就于近代欧洲。

近代欧洲国家吸收共同的文化成果,在承继罗马法的基础上,复兴和发展了民法。

在这些国家,尽管存在各自的立法政策的一些差别,但是由于共同承继了罗马私法传统价值观,同时又共同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潮的影响,在民法上,形成了一套共同的较为稳定的法律价值观,并且依不同层次的法律原则加以表现。

其中,居于最高层次的贯穿全部民法体系的共同性价值准则,我们称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如此根深蒂固,成为之后西方社会对私法的一般理解,以致于之后立法者都自觉地将之贯彻于私法,作为民法制定法的基本指导准则。

传统民法在近代的发展,与个人主义追求有密切的联系。

近代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奉行“自由平等”观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展开了对封建社会特权、身份不平等的激烈斗争,因此,在法律上要求贯彻个人主义和权利本位的主流思潮。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民法立足于“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观念,形成了著名的四项法律原则:人格平等原则、私有权神圣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和过失责任原则。

它们体现于民法全部规范之中,有的被明确地宣示,但更多不具有实在规范的形式。

(一)人格平等原则:也称主体资格平等原则平等观念是民法产生与发展的思想前提。

古希腊观念中就已发展平等观念,如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提出:“在公民私权方面,人人平等。

”但是,罗马法因维护奴役制度以及区分人格等级而未能真正确立法律人格平等。

近代民法在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下,宣示确立人格平等原则。

《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第7条规定:“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与选举法取得的政治权利为条件。

”之后,其他国家均继承了法国法这一原则,例如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11条就明确宣示全面的人格平等原则:“(一)人都有权利能力。

(二)在法律范围内,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能力及义务能力。

”人格平等原则在近现代民法的确立,意味着近现代民法上的个人的地位可以归纳为:“承认所有的人的法律人格完全平等”,由此所肯认的法律人格是“可由自身意思自由地成为与自己有关的立法者”,是不考虑知识、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力量之差异的抽象的人,在其背后的是“在理性、意思方面强而智的人像”。

人格平等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主体资格平等。

任何自然人因出生而当然平等享有权利能力,得为民法主体,不因身份、性别、地位和其他原因而差别。

主体地位平等。

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所谓特权,指不合理的法律照顾,它是基于不合理根据而产生的差别待遇,如根据社会出身不同而在私权享有上有所差别。

每一民法主体在民法上受平等规范,任何人不享有特权;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当事人还享有平等自治地位。

主体平等受法律保护。

(一)传统民法理念:1、私权神圣(1)财产权神圣(所有权神圣)私有财产的保护、契约神圣、债权神圣、知识产权神圣、继承权神圣(2)人身权神圣人格权神圣(名誉权、隐私权神圣)、生命权神圣、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婚姻自主权神圣(3)私权神圣对抗国家和任何第三人2、身份平等(1)含义权利能力平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型(2)一切自然人、法人和合伙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3)不歧视3、意思自治(1)意思自治的含义民事主体在法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与其他民事主体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意思自治的范围所有权自由、契约自由、婚姻自由、公司设立自由(3)意思自治对国家的要求尽量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从事的法律行为尽量有效。

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现代民法理念:1、私权受到限制(1)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问题(2)相邻权问题,法定的(3)房屋强制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闲置税的征收(4)知识产权的法定许可2、弱者保护(1)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平等反垄断、竞争法的出现、中小企业保护法(2)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平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现(3)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法律关系3、意思自治受到限制(1)合同法中的强制缔约水电气等现代化离不开的资源,邮电、通讯等,强制缔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