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第3.5章 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第3.5章 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生产
俑来表现他们对音乐的嗜好。
大约在攻占关中地区不久, 北魏就开始利用 陶俑表现本民族的文化。除咸阳平陵1号墓相 同的十字髻女伎乐俑,以及具有魏晋风格的镇 墓兽、 镇墓武士俑, 而且还出土了鲜卑装束 的陶骑马俑和骑马乐俑。大同宋绍祖墓出土陶 俑115件,时代相当的司马金龙墓出土陶俑 367件, 司马金龙官职为司空琅邪王, 高于 宋绍祖, 说明北
术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直接促进了陶塑 水平的提高, 西域文化的大量进入, 特别 是金银器艺术, 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方面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釉陶器
• 魏晋时期釉陶器虽不及东汉时期盛行, 但仍 有不少发现。此时期常见有一种酱釉小陶壶, 出现在洛阳、 临沂、南京、 宜兴等多地的大 中型墓葬中, 有的肩部带双系, 但共同的特 点是细颈小口, 推测这种小壶专门用来盛放 香料等易挥发物品。
(2)陶塑
• 主要包括镇墓兽和陶俑两类。
• 镇墓兽 东吴西晋墓中常见一种犀牛状镇墓兽, 在东晋时几乎绝迹, 南朝时期重又频繁出现, 但形态上有所变化, 除了头顶的一只角外, 背上又长出若干尖刺。
• 陶俑 东吴西晋陶俑发现不多, 南京上坊大墓 中男女俑大概是当时的汉式人物形象。南朝陶 俑丰富多彩, 服饰发生显著的变化, 东晋时 期窄紧的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普遍变为褒衣博 带。
• 北魏统一北方地区之后, 鲜卑特色的陶器、 陶俑、 建筑用陶在拓跋鲜卑统治所及的范 围内广泛出现, 直到太和改革以后, 鲜卑 特色才有所减弱。 太和改革后, 原中原汉 人势家大族的力量重新抬头, 他们和若干 鲜卑大族的墓葬中出现一些“复古”形式
• 北方地区的制陶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 的发展, 陶塑、 釉陶器所取得的成就最为 显著, 特别是在北魏一统北方后, 佛教艺
• 各地陶瓷器面貌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同时, 也 具有共同历史趋势。 以建筑材料中的瓦当为 例, 虽然各地区瓦当规格不一致, 但瓦当图 案由汉代的云纹变化为人面纹, 再变化为兽 面纹, 最后以莲花纹为主, 是包括高句丽等 边疆地区在内的共同趋势。
• 再如陶器, 汉末动乱造成北方盛行的仓厨 明器、 动物模型大量出现在南方, 永嘉之 乱造成洛阳特色的陶器再次南下, 南北陶
• 由于一些高等级墓葬的发现, 得以对东魏 北齐时期墓葬陶俑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陶俑的数量和种类的等级意义越来越明确。 较低级别墓葬往往缺少骑马鼓吹俑、 笼冠 骑马鼓吹俑或徒步俑、 骑马文吏俑、 舞蹈 俑等。 磁县湾漳墓、 茹茹公主墓、 娄睿墓 等墓葬出土陶俑, 与墓葬壁画有对应关系, 可知许多墓葬陶俑主要表现墓主出行仪仗。
• 釉陶器出土时大都色泽如新, 无使用痕迹, 显然是作为明器入葬。 与同时期墓葬出土 的青瓷和白瓷相比, 釉陶器显得到精致而 丰富。 北朝晚期虽然出现青瓷和白瓷器,
但釉陶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工艺的重心所 在, 釉陶器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是隋唐陶 瓷器取得更高成就的前提。
陶塑
• 镇墓兽 曹魏西晋墓中几乎每墓都有一件镇 墓兽, 形似狮虎, 从额头到背部都长满粗 大的尖刺, 低头向前顶撞, 四足向后蹬踏, 显得孔武有力。 这种形式的镇墓兽在十六 国时期基本消失不见。 北魏平城时代早期 的墓葬中也没有发现镇墓兽, 太和年间的 司马金龙墓、 宋绍祖墓中出现了蹲座状的 兽面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后来随迁都而出 现于洛阳, 并在中原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开 来。
器的许多种类和特点是非常相近的。再如 瓷器, 迁洛之后兴起于北方, 因北方与南 方文化趣味趋同, 导致了南北方瓷器都向 颀长秀丽的方向发展。
(相近的陶器面貌, 随着魏晋十六国的持续动乱分裂, 又走上 各地区独自发展的历程, 虽然在总体上还 保持汉晋遗风, 但地方特点日益显著起来。
• [1]集中分布在依山傍水地区,兼得瓷土、 燃料、
交通之利。
• [2]部分瓷窑址是早先陶瓷生产的延续, 无论是浙江 境内的越窑、 德清窑、 婺州窑, 还是江西的洪州窑、 湖南的岳州窑、 福建的怀安窑等, 历史上多是原始 瓷或硬陶制造业的发达之地, 具有发展瓷器的良好 基础。
• [3]窑场分布范围大。瓷器生产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迅速流传。
魏晋南北朝手工业生产
• 魏晋南北朝是传统手工业门类发生重要变革的 时期, 青铜器和漆器制造业在三国西晋时期 尚能维持汉代的面貌, 此后就处于不断的衰 落之中, 瓷器、 金银器制造业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南北方手工业产品的面貌和社会 风尚因分裂而形成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终六 朝之世青瓷器流行不衰, 北方地区陶器长期 使用, 在南方的影响下, 北朝晚期也成功烧 造出瓷器并逐渐普及, 但金银器似乎更受到 上层社会的青睐。 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 铠甲、 马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影响到海东。
东吴 ------- 东晋 --------- 南朝
二、 瓷器
( 一) 南方地区
• 南方地区的制瓷业承东汉之余烈而迅猛发展。 除西南地区外, 六朝早期南方各地都已经生 产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瓷器, 其中浙江是发展 较早、 考古发现较多的地区, 并且借助定都 建康的优势, 对其他地区产生有力影响。
• 六朝瓷窑遗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2.南方地区陶器
• 南方地区陶器的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东吴西晋时期虽然瓷器的数量已很多, 但是 日用陶器仍时有发现, 其形态与模型陶器和 建筑用陶一样都有显著的汉代遗风。 这种情 况在东晋政权建立后迅速发生改变, 源于中 原地区具有等级制意义的日用陶器组合在以建 康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陶俑的渊源 也可追寻到中原地区。 南朝时期, 日用陶器 的等级状况已不明显, 陶俑呈现出新面貌, 建筑用陶的花纹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影响。
• 东吴西晋时期, 建康及 其附近地区本地制造的 模型明器前所未有地流 行起来,既有犬、 马、 猪、 羊、 牛、 鸡、 鸭 等动物和动物圈栏, 也 有杵、 臼、 磨、 箕、 筛、帚等劳动工具, 当 然也不缺少灯、 钵、 盆、 薰、 井、 桶等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类
陶质明器部分被瓷质明 器所代替。
• [4]瓷窑的分布与区域开发进程有一定的关联。 如南 朝福建地区的开发加速, 对瓷器的需要剧增, 在发 展程度最高的闽江下游出现了怀安窑, 在晋江流域 出现了磁灶窑。
• 长江下游地区
• 东吴西晋时期是长江下游瓷器业最为繁盛的时 期, 瓷器种类十分丰富, 生活用品、 文房用 具、 仓厨牲畜明器以及俑、 动物形器应有尽 有, 还有一些性质特殊的器物, 如堆塑罐。 生活用品中既有碗( 钵) 、 盘、 罐、 盆、 盘口壶、 唾壶、 灯、 虎子等生活必须品, 也有耳杯、 烛台、 多子盒、 樽、 薰炉、 扁 壶等高级用品。 文房用具不仅有笔筒、 砚台, 还有书刀、 毛笔等。 仓、 碓、 井、 灶、 磨、 鸡笼、 猪圈等仓厨牲畜明器的流行程度超过 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
咸阳平陵十六国 墓M1釉陶马
• 北魏低温釉陶技术在十六国基础上更进一步。 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酱黄釉陶器色泽纯正, 质感很强, 无剥落现象。黑釉细颈壶颜色如 漆, 可以照见人影。北魏洛阳时代釉陶器发 现较少, 源于南方的青瓷器可能更受青睐。
• 东魏北齐釉陶器重又得到蓬勃发展。 在釉色 方面, 能够自如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用几 种釉色。类似的多彩釉器物发现不少, 它们 是唐三彩的前身。
• 十六国陶俑颇值称道, 与曹魏西晋时期面目 大异, 除女性伎乐俑可能源于魏晋时期外, 其他几乎都为新形式。 与魏晋时期主要表现 身份低微者相反, 十六国胡人俑开始以正面 形象出现, 既有雄赳赳的甲骑具装武士, 也 有神情专注的骑马鼓吹,当然也不乏徒步执物 的武士, 还有身着便服的一般人士。
咸阳平陵1号墓等十六国墓葬 中的胡人武士、 鼓吹和具装 马行列割断了北方地区东汉 魏晋以来的汉族出行卤簿样 式,北朝时期大规模流行的 仪仗鼓吹出行行列完全可以 追溯到十六国时期。
• 东汉时期三吴地区的墓葬中 出现了一种陶五联罐, 吴晋
时期发展成为复杂的瓷质堆 塑罐。
• 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 不论是承接东汉而 来的陶明器、 堆塑罐, 还是吴晋新出现的 钱纹陶器, 几乎完全为北方系统的陶器所 代替,。
• 大中型墓葬中的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类是代表出行场面的牛车和仆从俑, 一类 是象征墓主家居的帐座、座榻、 案、 凭几 等, 一类是日常生活用砚台、 香薰、 耳杯、 盘、 勺、 魁、 槅、 盆、碗等。
北齐娄睿墓出土釉陶器
• 在装饰方面, 釉陶器广泛借鉴其他工艺特别 是金银器工艺技法, 刻划、 堆塑、模印等技 法充分运用; 铺首、 莲花、 菩提叶、 忍冬、 联珠乃至驯兽、 舞蹈等图案题材美不胜收。
• 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四件黄 釉扁壶是这个时期的陶艺 珍品, 小口缩颈, 颈下有 一圈联珠, 肩部有两个小 系, 可供穿带之用。 杏仁
• 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注重对手工工 匠的人身控制, 器勒工名的做法长期保持, 南方地区对此似乎不甚注重。 北方政权对 中西亚文化的大量接纳, 使纺织物、 金银 器也体现出西域色彩。
第一节 陶瓷器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陶瓷业发展状况极 不平衡, 南方始终以瓷器为主, 北方地区 在北朝晚期才具备自主生产瓷器的能力, 但釉陶器的发展一直不曾间断, 并且借鉴 了金银器的艺术特征, 在北朝晚期与瓷器 并驾齐驱, 各放光彩。
• 汉族人物俑常见十字髻的女俑, 仍然以咸阳平陵1号 墓最为典型, 十字髻有高、低两种。 女伎乐俑群由 四人构成, 分执弹、 拨、 吹、 击四种乐器。 伎乐 俑群与侍从女立俑很成熟, 不可能是在十六国时期 突然发展起来的。 平陵墓女伎乐群位于墓室的西部, 簇拥在牛车周围, 与墓室东部胡人面目的铠马仪仗 乐队相对应, 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政以后热衷于用陶
• 迁洛之前的陶俑主要是武士俑和伎乐俑两大类。 迁洛以后小冠和笼冠的文侍俑成为陶俑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 陶动物随陶俑塑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艺术 成就在陶马、 陶骆驼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骆 驼昂首曲颈、前腿跪地, 后腿直立微曲, 背 负鞍鞯、 干粮、 水囊等物, 这种表现骆驼似 起非起、 欲休还罢的样态, 后来成为隋唐骆 驼的典型形象。 陶马的基本姿态与前一阶段 相似, 都是腿长体肥、 延首伫立的蒙古马形 象, 但是刻画得非常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