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肉鸡养殖的技术要点-精品

最新 肉鸡养殖的技术要点-精品

肉鸡养殖的技术要点
文李中习(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一、育雏准备
1.鸡场选址。

鸡场需建在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环境安静、空气新鲜、交通便利、不易积水、水电齐全的位置,其与学校、医院、科研教学单位等公共场所及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等的距离要符合国家规定。

2.建设建造。

鸡场及鸡舍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工艺流程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能满足通风换气、工作管理、卫生消毒、隔离防疫等需要,并做到养殖区内清洁道和污染道分设、单向流程。

3.雏鸡预订。

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技术优势、饲料营养等确定肉鸡的品种后,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规模大、管理严、种鸡壮、净化好、信誉高的孵化场预订雏鸡。

4.检修、消毒。

(1)育雏7天前,严格检修门窗、通风口、风机、墙壁、水槽、料槽、塑料网等设施设备,并在清除覆在其上灰尘或者其他污渍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消毒方式搞好消毒,并在育雏前5天进行熏蒸消毒。

(2)熏蒸消毒时,将所有用具放人鸡舍并关闭门窗和通风口,然后用适量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24小时后打开所有门窗和通风窗口通风换气48小时以上,通风期间防止野鸟、鼠、兽及非工作人员进入。

5.饲料购买。

育雏3天前,根据肉鸡品种及其采食量、饲养数量,购买具有相应营养和数量的开口饲料,同时还可购入适量预防鸡白痢的药物(如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及维生素、微量元素、葡萄糖或雏鸡开口乐。

6.增温保暖。

育雏2天前,将温度表、湿度表、照明灯泡及水槽、料槽等悬挂或摆放到位,同时进行保暖增温(开始育雏时使育雏舍内的温度上升到33~ 35℃),保暖的同时要保证育雏舍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二、雏鸡引进
1.为保证引进的雏鸡健康并符合品种要求,要派有接鸡经验的工作人员前去接鸡,并在起运前依法取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官方兽医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A或B)。

2.运输时,根据路程的远近选择有利的运输方式(公路、铁路、空运等)和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运输工具。

公路运输途中匀速前进,上、下坡时适当减速。

3.运输时,夏季选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早晨或傍晚,冬季选在环境温度较高的10:00 -15:00。

运输途中有相应的避热、避雨或者防冻、防滑设备和措施,并且运输路径要避开相关动物疫病疫区。

三、饲养管理
1.温度管理。

育雏舍内温度从育雏开始时的33~ 35℃,每周下降2~ 3℃(昼夜温差在1℃以内),降到22~ 24℃为止。

温度低时雏鸡扎堆、挤压,温度高时雏鸡张口呼吸、不愿活动。

2.湿度管理。

10日龄前育雏舍内湿度为60%~ 65%,10日龄后为55%~ 60%。

湿度太大不仅不易降温而且使得雏鸡张口呼吸、烦躁不安,过于干燥易引起雏鸡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3.光照管理。

0~2日龄24小时光照,4日龄后光照时间约为15小时,光照强度从育雏期的15~ 20照度逐渐降到育成期的10照度左右。

为减少或防止异食癖的形成,可在灯泡外罩一红色灯罩或刷一薄层红漆。

4.密度管理。

肉鸡的饲养密度需根据其品种和日龄做适当调整;小型肉鸡的初始密度约40只/平方米,以后每周下降5~7只/平方米;大型肉鸡(如AA肉鸡)的饲养密度一般比小型肉鸡少5~6只/平方米。

5.饲喂管理。

(1)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即可开饮,开饮水为25~ 300C的清洁温开水,并在水中添加适量多维素、葡萄糖或雏鸡开口乐。

育雏期每50~ 60只雏鸡共用一个水槽,育成期每20~ 30只鸡共用一个水槽。

(2)开饮后3小时或有50%以上雏鸡有啄食动作时即可开食,1周龄每天饲喂6~8次,2周龄每天饲喂4~5次,3周龄后每天饲喂3次。

饲料需清洁新鲜、易于消化并能满足相应日龄肉鸡的生理需要。

6.搞好卫生。

饲养期间,每月消毒鸡场和用具1~2次,每周带鸡清扫、消毒2~3次,每天通风换气2小时以上,清除的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按照GB-16548-2006规定进行销毁或无害化处理。

7.科学断喙。

为减少啄癖病及其危害,6~10日龄由专业人员用断喙机将雏鸡的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形成“下包上”形状,断喙时为防止大量出血要在其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2毫克,千克)。

8.疾病预防。

(1)饲养过程中,从13日龄预防球虫病开始,通过在肉鸡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相应药物或科学免疫,达到预防相应疫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鸡球虫病等)的目的。

(2)为搞好免疫,5~7日龄和28~ 30日龄分别用2和3倍量Ⅳ系或克隆30一免和二免新城疫,12~14日龄和19~ 22日龄分别用1.5和2倍量中等毒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进行该病的一免和二免。

四、饲料营养
1.营养结构。

肉鸡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要能满足相应品种、生长阶段肉鸡的生理需要,蛋白质和能量饲料的含量要充足,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蛋氨酸、赖氨酸的含量要科学,各成分之间的搭配要合理。

2.饲料存放。

饲料需存放在空气新鲜、环境干燥、通风良好、清洁卫生、不易偷食的仓库,饲料需分类别、分批次存放以防遗忘、混淆,发现过期、变质、发霉或受污染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另作他用或销毁。

五、全进全出
为减少疫病发生和疫病在不同批次间的传播,要在“自繁自养”基础上走“全进全出”的发展道路。

每批鸡装栏前和出栏后要对相应的设施设备进行清扫或清洗,再用相应的消毒方式进行彻底消毒。

六、减少应激
断喙、扩群、抓鸡、免疫、温差等均可带来一定应激,应激可使肉鸡生长变慢、料肉比增高、免疫力降低,所以要通过加强管理和提高工作技能减少肉鸡应激,必要时可在其饮食中添加适量抗应激药。

七、防止偷食
虫、鸟、鼠、兽偷食,不仅造成饲料浪费还可通过污染和应激使肉鸡发病率升高,甚至给肉鸡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所以饲养过程中需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止虫、鸟、鼠、兽偷食、偷饮。

八、带鸡喷雾消毒
1.带鸡喷雾消毒存在的问题。

(1)消毒频率不合理。

是指没有完善的消毒防疫程序并按时执行,而是在发生疫情或者别人提醒时才进行带鸡喷雾消毒,每两次的消毒时间间隔在2周或1个月以上,起不到预防疫病的作用。

(2)消毒时间不合理。

消毒药对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杀灭或抑制作用,若免疫活疫(菌)苗后用消毒药带鸡喷雾消毒,因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从而降低疫(菌)苗效价,进而达不到免疫目的。

(3)消毒药物质量差。

假、劣消毒药或消毒药过期、变质及包装破损均可使其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用这样的消毒药带鸡喷雾消毒时均达不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4)消毒药物有异味。

消毒药有刺激性气味时,尽管能有效杀灭或抑制相应的病原微生物,但因其对鸡眼结膜、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刺激、损伤、危害更大而达不到预期的消毒目的。

(5)消毒药有腐蚀性。

带鸡喷雾消毒时,若消毒药有腐蚀性,则金属笼具因化学反应生锈、损坏而缩短其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使鸡只过敏、损伤甚至因皮肤、黏膜等遭到破坏而成为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门户。

(6)消毒药物不统一。

带鸡喷雾消毒时,不同鸡舍或者区域所用的消毒药有效成分不同,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杀灭或抑制鸡场内某一病原体,之后会形成相互蔓延或传播、此伏彼起的局面。

(7)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带鸡喷雾消毒时,若消毒药成分相同,因某种病原微生物多次长时间接触该消毒药而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该病原微生物对该成分消毒药失去敏感性。

(8)配制浓度不准确。

不同消毒药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最佳浓度不一定相同,浓度太大,不良作用可能会明显增大;浓度太小,也会因单位面积上有效消毒成分太少而达不到预期的消毒目的。

(9)消毒不统一。

带鸡喷雾消毒时,若每次只消毒其中的一部分而留下另一部分,或者不同部分的消毒时间不一致,尽管使用的消毒药成分相同,但仍会形成相互蔓延或传播、此伏彼起的局面。

( 10)消毒药喷洒不均匀。

带鸡喷雾消毒时,若不能将预算用量的消毒药均匀地喷洒在消毒对象上,喷洒药物较少的位置或区域因病原微生物不能完全被杀灭或抑制从而成为下一轮的污染源。

( 11)药物作用时间短。

消毒药液较少或者环境温度过高时,喷洒的消毒药会随着水分的快速蒸发而失效,因作用时间短而不能最大限度地杀灭或抑制相应的病原微生物。

(12)环境湿度不适宜。

带鸡喷雾消毒时,因环境湿度过大使已配制好的消毒液浓度降低从而减轻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效果,或因环境过于干燥使消毒药作用于病原体时间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消毒目的。

( 13)带鸡喷雾消毒的不良作用。

带鸡喷雾消毒时,因应激反应、温度骤降、药物刺激等不良作用使鸡群免疫力降低,从而造成相关疫病的暴发或流行。

2.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