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2009年3月前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

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

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

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国有银行的综合改革力度和监管力度,启动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综合改革,要求国有银行按照国际惯例构筑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

1994年,国家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逐步分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确定了"积极巩固、调整和提高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大城市业务,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业务"的经营战略。

改进了资金计划管理方式,按照市场效益原则,约束贷款投向,引导资源配置。

以推行信贷"新规则"为契机,明确了贷款准入标准,规范了信贷决策行为。

全面推行了授权、授信管理,实行了审贷分离、责任追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制定了《信贷结构调整纲要》,明确了信贷进入与退出的重点。

较大幅度地收缩了低效网点,裁减了部分冗余人员。

业务经营层次、业务运作效率、金融资源密集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顺应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和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不再局限于农业、农村,而是逐步转向城乡两个市场,贷款结构趋于多元化。

"三农"贷款的余额在增长,但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

在农业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按照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和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特色资源开发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截至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515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0.5%。

其中农业产业化贷款725亿元、农村城镇化贷款226亿元、农村电网改造贷款1199亿元、专项贷款(含扶贫)254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500亿元、农村商品流通贷款1215亿元、农户贷款969亿元。

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实施"以城补乡、以东带西"的金融反哺模式,向中西部行转移支付财务资金达600多亿元,增强了农村网点和中西部地区行的服务能力。

(三)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时期(2007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村金融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为此,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要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

随后,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认真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支农职责,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扎实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在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作出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将服务"三农"确立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新时期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健全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中国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

(二)新时期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足县域,加大投入。

突出"三农"在全行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载体和平台,全面、系统地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统筹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保障对"三农"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

发挥广联城乡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为"三农"客户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汇、卡、网等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跨越城乡拓展业务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城乡互补,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根据各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

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原则,创新组织架构,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基层授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商业运作,持续发展。

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服务、发展与管理并重,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蓝海"战略思想,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