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
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
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
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
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
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2.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对计算机的使用乐此不疲,但仅局限于某些方面。
计算机运算被认为是机关内部的一种独立活动并配备了专业人员。
早期计算机发挥的是与打字工具相似的作用,因此早期计算机的使用对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
引入计算机是为了强化已有的组织界限,它对其周围的等级和集权结构并不构成威胁。
实际上,它的作用是支持甚至是强化那些大型官僚制组织的特质。
(2)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改变了一切。
公共部门的运行方式开始发生转变,技术正被看作公共部门改善其管理水平和为公民提供服务方式的关键因素。
3.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1)到20世纪90年代,IT革命的潜力在于改变政府的办公和管理方式。
韦伯所描述的官僚制办公室已不太需要。
文件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分发和保存。
员工不用一直待在办公桌前,而是由专业的信息化系统来处理大量的工作。
(2)信息技术的传播减少了人们在常态下了解组织特性的必要性,因此,建立传统组织的替代形式成为了实际问题。
4.网络化时代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1)在网络化时代,IT革命的前景还没有实现,但它提供了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变政府组织的可能性。
随着机构的扁平化和中层管理的空心化,其中有一些改变已经发生,然而大部分政府部门还是保持着现存的组织架构。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管理甚至改变等级制度本身。
(2)技术的存在本身并不能决定预期的结果,它只是使变革成为可能。
政府主要的挑战不是发展更好的技术而是重新组织和建构制度安排,而这其中包含着交易成本。
电子化政府通常发生在现存的组织边界之中,人们还没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其对整个政府的运作有何帮助。
三、电子化政府的产生
1.贝拉米和泰勒的观点
贝拉米和泰勒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自动化”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自动化”,旨在运用机器来减少已有的、主要基于纸张的工作成本,并把信息仅仅作为一种副产品。
这是管理主义早期阶段的特征。
(2)“信息化”阶段
第二阶段称为“信息化”,即从“自动化”转变为“重点强调信息的释放”。
在这个阶段,新的信息资源允许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数据进行整合,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强组织的智能,在安排谁可以进入并利用信息资源和如何推动以信息为基础的过程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包括组织和它们的提供者或消费者之间)可以使用各种新的互动式通信技术。
(3)“转型”阶段
第三阶段称为“转型”,即“运用企业流程再造全面重组组织界限以分享信息”。
这一阶段可以被看作电子化政府的目标。
以公民在一生中所发生的事件为立足点提供公共服务,或者根据老年人、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偏好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根据部门或者机构的组织偏好。
这将有助于重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2.技术变革带来的政府变革
(1)美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政府再造运动预见到了组织所需要做出的变革,其明确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路径。
(2)英国1996年发布了《直接政府》计划,它是关于以电子化方式提供服务的绿皮书,宣告了公共服务改革新阶段的到来。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每个公务员办公桌上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和对互联网更广泛的应用,都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早期所预想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
四、电子化政府的发展阶段
1.电子化政府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般认为,基于互动的程度,可以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信息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政府部门和机构为了外部使用者的利益,发布关于它们自己的信息。
政府网站被动地提供信息,列举公共组织的目的以及告知公众如何与政府取得联系。
这种信息并不包括真正的服务。
网站是由政府部门而不是由职能部门建立,而且只有有限的更新能力。
这是最普通的网站形式。
(2)互动阶段
网站成为双向沟通的工具,允许公民提供有关他们自身的新信息,并且收集了诸如电子邮件一样的应用工具。
与政府联系再也没有必要通过打电话或写信这种方式。
文件目录呈现出更多的关于问题、职责和服务方面的信息并可下载;表格可以下载并在脱机状态下填写,然后以正常的方式发送出去。
但反馈是有限的,目前存在很多这样的网站,它们大多依赖于相对低级的电子邮件技术。
(3)处理阶段
此阶段出现了正式的价值交换,如为执照或处罚而进行网上支付,甚至是填写纳税申报书。
这个阶段允许那些以往由公务员执行的工作成为以网络为基础的自助服务——尽管这需要在脱机状态下来完成。
(4)交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