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网络结构]水就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原因 水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态,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与运输水影响植物的分布:降水量大的地方,植被茂密根吸水的部位:主要就是根尖成熟区,吸水成熟区的特点:生有大量根毛,增大根吸水的表面积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途径:木质部的导管水分的运输 方向:自下而上树皮:韧皮部中有筛管,输导有机物茎的结构 形成层:细胞能分裂(木本植物有此结构)木质部:有导管,输导水分与无机盐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表皮(上、下表皮)叶片的结构 叶肉叶脉重要结构:气孔,就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就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概念: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作用 主要部位:叶片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意义 促进对水与无机盐的运输促进对水的吸收绿色植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保持水土[课标考点解读]绿色植物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因此保护森林与植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章重点阐明水就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对植被的影响,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及特点,水运输的途径,蒸腾作用的意义。
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读数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典型例题剖析]例1、把发蔫的菠菜泡在清水中,菠菜又重新挺起来,这说明( )A 、水就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 、水就是溶解与运输物质的溶剂C 、水能保持植物体固有的姿态D 、水就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解析]:植物体内只有水分充足时,才能保持挺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本题没有数据说明水就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没有说明水就是如何作为溶剂来溶解无机盐的。
本题考察学生对植物需水原因的分析与理解。
答案:C例2、下图所示,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就是( )[解析]:根尖成熟区就是吸水的主要部位,表皮细胞突起,形成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面积。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识图的能力。
答案:A例3、3月12日就是我国的全民植树节,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就是因为( )A 、正值农闲时节B 、土壤松散C 、雨水较多D 、叶没长出,蒸腾作用很弱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解析]:移栽植物时,会损伤幼根与根毛,降低根吸水的能力,因此,要使移栽植物成活率高,必须降低其蒸腾作用。
植树节选在3月12日,就是因为这时叶还没有长出,蒸腾作用弱。
本题考察学生对叶就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的理解。
答案:D例4、不属于蒸腾作用应用的就是( )A、在阴天傍晚移栽植物B、移栽后的植物去掉部分枝叶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阴D、夏天早、晚给植物浇水[解析]:移栽植物时为提高成活率,要降低蒸腾作用。
在光照较弱时移栽、移栽后遮阴、去掉部分叶,这些措施都可降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所以都就是对蒸腾作用的应用。
但给植物浇水就是为了给植物补充水分,这不就是对蒸腾作用的应用。
本题考察学生对蒸腾作用应用的理解。
答案:D例5、关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水循环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就是( )A、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无法顺利进行B、绿色植物叶片承接雨水,能够大大减弱雨水对地面的冲刷C、绿色植物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使更多雨水渗到地下D、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量[解析]: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从而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雨量,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A[预测新题演练]一、选择题1、草本植物一般不能长得很粗,其原因就是( )A、茎内无木质部B、茎内导管、筛管不发达C、茎内无形成层D、茎内韧皮部不发达2、深秋,落叶树的叶片大部分落下后,土壤中的水与矿物质向树干上部运输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就是( )A、根的呼吸作用减弱B、蒸腾作用减弱C、植物细胞渗透压降低D、大部分导管阻塞3、在制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时,正确的切割方法就是( )A、迅速地切割B、缓慢地切下C、迅速地来回切割D、缓慢地来回切割4、某同学将番茄幼苗移栽后,开始几天出现萎蔫现象,主要原因就是( )A、对新环境不适应B、损伤了幼根或根毛C、损伤了根冠D、折断了伸长区5、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就是( )6、有人统计过,一平方毫米蓖麻叶子的栅栏组织中,含有叶绿素430000个,而海绵组织中仅含有叶绿素93000个,这个材料能说明( )A、叶子接近上表皮一面的绿色比下表皮一面的深些B、叶子接近上表皮一面的绿色比下表皮一面的浅些C、叶子两面的绿色深浅一样D、叶子的颜色就是绿色7、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塑料液体喷到叶片上,能形成一层O2与C02可以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则该薄膜适用的情况就是 ( )A、连续降雨时B、秋末落叶后C、低温环境中D、炎热夏季的强光下8、下列哪种物质不会从气孔进出?( )A、水蒸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无机盐9、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就是( )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10、下列哪一项不就是蒸腾作用的意义( )A、促进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与运输B、降低叶表面的温度C、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D、促进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11、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会从断面上渗出无色的液滴,这就是从什么地方渗出来的?( )A 、木质部的筛管B 、韧皮部的导管C 、木质部的导管D 、韧皮部的筛管12、绿色植物在结果期吸收的水,主要用来进行(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吸收作用D 、蒸腾作用13、右图的天平开始就是平衡的,在光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变化?( )A 、左侧向上移动B 、右侧向上移动C 、仍然处于平衡状态D 、不能判断14、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就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水向高处移动的动力来自( )A 、呼吸作用B 、光合作用C 、吸收作用D 、蒸腾作用15、在小树上拴铁丝,天长日久会形成节瘤,就是由于( )被破坏。
A 、木质部B 、韧皮部C 、形成层D 、表皮二、非选择题16、某同学设计了右面的试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
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的枝条保留全部叶片,丙装置的枝条去掉全部叶,在三只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5℃环境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后回答问题:(1)该实验可分为两组 实验,一组就是 与 ,其变量就是 ,实验结果就是 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就是 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组就是 与 ,其变量就是 ,实验结果就是 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加入植物油的目的就是 ________________ 。
17、一段带叶的枝条,放到滴有几滴红墨水的锥形瓶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当瞧到叶脉微红时,把这段枝条横切与纵切,用放大镜观察,请问:(1)茎的哪一部分被染红了? 。
(2)在染红的部分中,只有 就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就是通过 __ _ 向 运输的。
叶脉也被染红了,说明叶脉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8、右表就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右表计算单位:米3/公顷)1、小麦的需水总量与发育期的关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
3、据每天需水量绘制直方图 。
根据直方图您可得到的结论就是: ______________ 。
4、植物的吸水与根尖有关,根尖自下而上的结构依次就是 、 、 、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就是____________。
二、绿色植物就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知识网络结构]时间:一昼夜暗处理:↓ 目的: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叶片遮光:对照实验↓ 用酒精,隔水加热,避免酒精燃烧溶解叶绿素:发育期 天数 需水总量返青期 29 635拔节期 23 876抽穗期 20 956灌浆期 31 1192步骤 ↓ 脱去叶绿素后,叶片变为黄白色漂洗叶片:洗去多余的酒精 ↓ 染色:向叶片滴加碘液 ↓ 漂洗叶片:洗去多余的碘液 现象: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淀粉)结论:光就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实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光合作用的意义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细胞的组成成分中,主要就是有机物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种子、根、茎中也含有大量有机物 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演示实验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表达式: 有机物 +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储存着能量) 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呼吸作用的意义 少部分作为热能释放 呼吸作用的应用:及时排涝,中耕松土,粮食晒干入仓等 呼吸作用就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课标考点解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就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理作用,对植物本身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与能量,因此本章知识就是全书的重点。
要求学生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讲述绿色植物以及其她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重点就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实验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经典例题剖析]例1、某同学于6月中旬晴朗的一天作了如下的探究:从上午8点开始,在同一植物的相同位置上,每隔5小时摘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子,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后低温保鲜,等摘取了4片叶子(依次为甲乙丙丁)后,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颜色最蓝的就是( )A 、甲叶B 、乙叶C 、丙叶D 、丁叶[解析]: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但呼吸作用白天晚上都在进行。
甲叶在早晨8点取得,经过一晚上的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最多,积累的有机物最少,它的蓝色最浅,丙叶在傍晚18点取得,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它的蓝色最深。
本题考察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理解。
答案:C例2、在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将叶的主叶脉切断,然后一切均按规范操作,发现叶片末端遇到碘液未变蓝色,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原因就是( )A、叶片未遮光B、缺水,无法生成淀粉C、气孔不能关闭D、叶片细胞无法生存[解析]: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就是靠叶脉运输的,如果把主叶脉切断,那么叶的末端得不到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淀粉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