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追求历程,她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她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
因此,她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姿,是永远流动着的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书摘记P71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
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和完美。
P74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开出智慧的花,结出能力的果。
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打开四面窗户,引进八方来风,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出大量课外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
P77怎样才能把课上的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要有趣味性;三、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P8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生要学好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P90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议论文时和教授文学作品一样,也能表现的神采飞扬、铿锵动人,课堂上既闪耀着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情感的炙烈之火。
学生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我力图使我的课堂成为美的殿堂,连最乏味的说明文,我也尽力从中发现美的资源。
P94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在这方面我一是做到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有详略。
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这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得有节奏。
二是做到教学过程有疏密、有起伏、有坡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人的大脑机制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才能有效率。
既然课要主次、详略之分,人脑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那么教学过程完全应该有疏密、有起伏、有快慢形成坡度,是学生始终置身"山阴道上" "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一个优秀的老师要保持理想、追求理想、撞击理想。
在于老师看来,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所以她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提出高标准, 做老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对"人"这个本体,缺乏深刻的领会。
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
我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
这是对孩子的坑害。
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人的修养的重视。
人成为"君子"是需要"修炼"的。
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重视入的修养。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意识到,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现在的话说,怎样成为一个不辜负国家期望、不辜负人民嘱托的人民教师。
《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
21世纪的教育变了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教育任务还是没有变。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掉了,只看到分数,看到技术技能。
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结的目的,终结的目的是人。
当前首先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人,现代文明人。
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深刻的领会,就会激发对事业热爱的感情。
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生命的,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
现在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生活。
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
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这是一种立体思维。
休戚与共,血肉相连。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工作这么多年,最近也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正如你说的,我们教师现在教学生教的是知识和技巧,注重的是分数,而忽略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老师已经八年了,但是我没有带过班,我对班主任没有任何的感觉,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 1.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 何谓教学激情?于漪大师如此深情阐释:"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规定的情境。
"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情感的点燃者。
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
于漪大师经常这样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
"所以说,教学激情完全出自教师的人生至诚、事业的责任感,不能仅仅看成是什么"技巧"和"方法",更不应该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
唯有真理、真知、真情方能震撼人的心灵,方能真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2.创设情境--这是一片审美的天地 选入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学生能熟读成诵,但并未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激动。
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这就是于漪大师的"情境说"。
她的具体做法是:"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受到趣,接受到理,从而真正进入作品的审美境界。
巧引。
"巧引",不是旁征博引,以显知识的渊博,也不是喧宾夺主,使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巧引"避免理论阐发,多用艺术方法,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
有时可借助线条图像来进行,有时可用连锁式的发问轻叩学生心扉,有时又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进入课文审美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美读。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所组成,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课文在语言运用上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如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语言的绮丽美,诗歌语言的凝练美,戏剧语言的含蓄美等,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的语言美。
长短句相间构成参差美,整散句交替显示错综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又展现出音韵和谐美。
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激发情感,与作者一起去体验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情讲。
所谓"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文采飞扬地讲述。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必是哲学家、医学家,但应该是个艺术家、诗人,应该是善于"情讲"的高手,这也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所努力追求的东西。
于漪大师如是说。
情讲要选准"动情点"。
具体而言,就是在关键词句上"情讲",在重要场景上"情讲",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抓住它们,重锤敲打,动情剖析,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迸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趣溢。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像"魔方",当一块块色彩单一的小木块独自存在时不会有人注意它,它毫无"趣"的细胞,但当它们一旦被凑在一起,合成"魔方"时,它变幻无穷的乐趣就一下子被发现了。
汉字亦如此,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形成文章时就产生了情趣、意趣、生趣、理趣......有的文章"趣"流于表面,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文章,像议论文、说明文等,"趣"藏得较深,学生认识能力较弱,不能够一下子尝到这种趣味,也就入不了文中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