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_01文学体裁分类及鉴赏技巧
大学语文_01文学体裁分类及鉴赏技巧
题 材 亲情 忧国忧民 乡情 山水田园 友情 哲学与神学 爱情
诗歌· 诗歌概述
诗歌的特点
高度凝炼地反映社会生活 语言精炼、形象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具有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
诗歌· 诗歌的欣赏技巧
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的内涵之一是指作者所处的 历史时代,另一内涵是指作者自身的经历 等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影响。 例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句采用 了倒装和省略。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元代出现的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大大扩 展了表现范围。其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 具有俚俗韵味,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 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 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 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其作品 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 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风格趋于雅 正典丽。
清朝初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极旺,影响到当时 的诗坛。相对而言,郑燮反映民情,袁枚直抒 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龚自珍揭露 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 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 黄遵宪则是继龚自珍之后,给“诗界革命” 开辟道路的最为杰出的诗人。
戏剧文学与戏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 列的一种文学文本样式,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
现代剧 历史剧 神话剧
独幕剧 多幕剧
分类
悲剧 喜剧 正剧 话剧 歌舞剧 诗剧
舞台剧 街头剧 广播剧
戏剧· 戏剧文学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上古至五代出现的各种含戏剧因素的艺术形 式是中国戏剧的萌芽 汉代兴起的“角觝戏”是中国戏剧的雏形。 南北朝时出现“踏摇娘”,戏剧成分都已具备。 唐代的“参军戏” ,类似于现代的相声。 宋代,产生了宋杂剧,并于南宋时南北分流。 到了元代,元曲成为时代主流文学。元曲包括 两部分,杂剧和散曲。“元曲四大家”的《窦娥冤》 《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
余光中(1928—), 福建永春人,生于 江苏南京。中国当 代学者、作家、翻 译家。
小说· 小说概述
小说起源于劳动时休息时彼此谈论的故事。
小说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到排斥,发展很慢。 汉以后,零星出现和流传的小说被称为古小说。 到了唐代, “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人小说 被称为唐传奇,影响较大的元稹的《莺莺传》。 宋代产生了白话小说,代表为“三言”、“二 拍”。 元末明初至明末,《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代《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五四” 以后,《狂人日记》《子夜》、《激 流三部曲》、《骆驼祥子》、《边城》
第一部分
文学体裁分类及鉴赏技巧
学习内容
1 2 3 4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诗歌· 诗歌概述
诗歌的发展
1 2 3 4 5 6
帝尧 周代 战国后期 汉代 魏晋 唐代
7 8 9 10 11
宋代
元代 明朝 清朝 五四时期
诗歌· 诗歌概述
诗歌的分类
叙事诗 内 抒情诗 容 分类 格律诗 式 自由诗 形
小说· 小说欣赏技巧
总体解读故事、了解人物
1
重视故事
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 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的。 重视人物 在了解故事轮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 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
小说· 小说欣赏技巧
体味细节、把握情节
1
注重细节
要着分析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把握 人物性格。
小说· 例文赏析
老人与海(节选)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 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 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 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 的“硬汉”形象之一,表达作 者一贯推崇的勇敢、坚毅、意 志力等精神。
海明威(1899— 1961),美国小说 家,1954年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
戏剧· 戏剧文学概述
戏剧· 戏剧文学的欣赏技巧
掌握戏剧结构
内部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纵向的戏剧线索:一条或多条 常见结构:开放式、锁闭式、人物展览式
戏剧· 戏剧文学的欣赏技巧
品味戏剧语言,感受其艺术美
舞台说明 :说明动作、心理、布景、环境 人物语言 (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1 2
精炼美:表达的内容丰富而深刻 含蓄美: “寄不尽之意于言表之外”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 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 用“兮”字。 楚辞奠基人屈原,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 大诗人。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 等。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 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
戏剧· 例文赏析
哈姆雷特(节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王子哈 姆雷特和国王克劳狄斯的冲突 是悲剧的主要冲突,这一冲突 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 理想和封建专制的黑暗现实的 尖锐矛盾。
莎士比亚(1564— 1616),文艺复兴 时期英国伟大的戏 剧天才和诗人。
诗歌· 诗歌概述
戏剧· 戏剧文学概述
戏剧文学的特点
与诗歌、散文和小说相比,戏剧文学除了 具有文学的共性外,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戏剧情景高度集中 戏剧冲突强烈紧张 戏剧结构严密完整
戏剧语言具有个性化
戏剧· 戏剧文学的欣赏技巧
领会戏剧冲突及体现的社会意义
1 2 3
首先了解冲突的起因、性质 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从而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宋诗成就不如唐诗,但自成特色。宋诗坛 成就最大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是宋代文艺 大家,他的诗说理抒情,启人心智;黄庭坚是 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 而终能自成一家。 南宋后期出现“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他们的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 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 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三曹” 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诗作为其顶峰代表。 他们的抒情浓烈,感情细致,风格遒劲刚健,后 称“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陶 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 一扫当时玄言诗盛行的局面,给诗坛吹进了一阵 清新之风。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对唐 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戏剧· 戏剧文学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
近代,京剧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群英会》 《打渔杀家》《铡美案》。同时话剧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龙须沟》《茶馆》《蔡文姬》 《关汉卿》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
戏剧· 戏剧文学概述
西方戏剧的发展
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 戏剧达到全盛时期。 中世纪时,教会创造了宗教戏剧,15世纪后出现 了世俗戏剧,主要包括道德剧、愚人剧和笑剧。 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思潮。法国,莫里哀 。 18世纪,启蒙运动。歌德,《浮士德》。 19世纪,雨果,《艾那尼》。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果戈里和挪威的易卜生。 进入20世纪,创作呈现出多元化。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汉代的“乐府诗”是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的 名称 “乐府”而来的,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 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 息。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 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把握情节 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其次, 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
2
小说· 小说欣赏技巧
分析主题、掌握欣赏技巧
1
分析主题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 描写里,通常与作者的主观意图有直接联系。
2
掌握技巧
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等方面。
1.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 2.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
返回
诗歌产生于生产与劳动相传是帝尧时代的《击 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 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到了周代,《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 一部诗歌总集应运而生。《诗经》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部分,都是可以 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 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 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的句式。
散文· 散文欣赏技巧
追根溯源
1 2
纵贯式 横为线索 3 纵横交贯式
散文· 散文欣赏技巧
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意趣与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文中的人、事、 景有机融合,品味散文离不开对散文所刻画的人、 事、景的把握和体悟。 写人讲究用少量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神采,表 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鲁迅的《范爱农》。 叙事不在乎情节的完整,如丰子恺的《梦痕》。 写景真实细腻,重在写意如《永州八记》。
诗歌· 诗歌概述
返回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初唐四杰”和后来的陈子昂。 盛唐时期两大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 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另一个是以高适、 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接着,出现了“诗仙” 李白和“诗圣” 杜甫。 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代表 作《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诗人中以李商隐、杜牧成就最高,有 “小李杜”之誉。李商隐擅七律,风格绮丽婉 曲,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
散文· 散文欣赏技巧
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文眼”,是指文中那些能够表达或暗示出作 者情感或文章主题的精炼警策的词句,透过它我们 就可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的情感律动, 从而领会文章的意蕴。 1 一是注意从字面上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