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篇目复习一、北征1、文常: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宰相被小人诬谤而论罪,杜甫上疏为其辩罪,触怒肃宗。
被解救后,遭唐肃宗遣归,离凤翔探家。
2、写作特点:(1)夹叙夹议,以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挚的情感和亲身经历结合,把长诗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2)细节描写生动细致,使人物形象鲜活(3)措辞老成凝重(4)风调沉郁顿挫3、思想感情:(1)战乱中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见到家人饥寒交迫之苦所困扰时的悲痛,情感复杂(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3)表达了诗人对陈玄礼将军铲除奸臣小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赞颂和感激(4)写出百姓对平叛的期待以及诗人自己对帝业延续、国家复兴的企盼;鼓励唐肃宗早日收复长安,中兴唐朝,重振唐太宗创造的伟大基业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文常: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豪放词派主要代表。
善于用典,“以文为词”。
把爱国报复和满腔忧愤注入作品,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
《稼轩长短句》。
2、写作特点:三个典故叠用——借张翰弃官归乡表达思乡之情;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达不谋私利;借桓温感叹表达岁月蹉跎、功业无成。
3、思想感情:英雄失意、功业难成而又无人理解郁愤之情。
三、民贵君轻·《孟子》1、文常: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形势动荡。
思想文化领域“九流互作、百家争鸣”。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孔子后先秦儒家报表人物,人称“亚圣”。
《孟子》由孟子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2、写作特点: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善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
3、思想感情:(1)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利益(2)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3)强调人民生存权,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4)主政者设身处地为民着想,把民本思想提高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四、冯谖客孟尝君1、文常:《战国策》又名《国事》、《国策》和《长书》,国别体杂史著作。
成书于秦代,经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
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难的言行。
亦是优秀的散文集,善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本文选自《齐策四》。
冯谖为齐国游说之士,为孟尝君门客。
孟尝君为齐国贵族,姓田名文;以好养门客而著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2、写作特点:(1)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开篇写“无好”、“无能”,而后写其自告奋勇为孟尝君收债,营就“三窟”,展示其见识和才能。
(2)情节设置一波三折3、思想感情:(性格特点)通过写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过程,展现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和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并以此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五、君子和而不同·《论语》1、文常:即《论语》文常2、写作特点:言约意丰,内蕴深刻。
3、思想感情:(1)思想认识:君子应“和而不同”,正确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承认多元共存、多元并立,以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不应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客观性,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治引向危机。
(2)道德品格:君子应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团结与长期和谐,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不应像小人一般,为利驱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人,屈于权势。
六、晏子对齐侯问1、文常:《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历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斗争的记录尤为详实。
亦是优秀的文学著作,记叙线索清晰明了,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重视交代前因后果,从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叙事重视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齐候指齐景公。
2、写作特点: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论点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3、思想感情:(1)“和”——不是混淆是非、谄媚附和,而是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臣之间应该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理想状态。
(2)“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和发表。
像梁丘据那样谄谀附和,既显臣僚人品低下,也易于助长君王专职思想。
七、容忍与自由1、文常胡适,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
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1917年留美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宣扬民主科学,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文章,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代表人物。
著作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2、写作特点:旁征博引,由讲历史到讲亲身感受,反复论证,明白清楚,剀切详明。
3、思想感情:容忍是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特别是在思想学术领域,非此即彼的态度应该纠正,当下多元化、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唯有通过平等善意的沟通、交流、讨论以得到互补、调整和改良,才有助于思想学术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进步;只有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知识,调动尽可能多的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以增加社会凝聚力,才能创造相互促进、利于创造的良好环境。
八、孔子论修身·《论语》1、文常:《论语》文常2、写作特点:充满真知灼见,内涵深刻;言简意赅,言约意丰3、思想感情:(1)增进学业——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学习知识和思考辨析两者结合(2)修养人格——要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要以身作则,能经得住考验;要时时刻刻维护仁义,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九、以修身为本·《大学》1、文常:《大学》为儒家经典之一,原存录于西汉《礼记》,宋朝时被程颢、程颐抽出,后朱熹将《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大学指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之理,与偏重古训和文字音义的小学相对。
2、写作特点:无3、思想感情:本文提出大学之道,阐明了修身的途径和重要性。
修身要从“格物”入手,由格物而“致知”、“诚意”、“正心”,循序渐进,以至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好学·力行·知耻1、文常:《中庸》存录于西汉《礼记》,相传为战国孔伋所著。
为“四书”之一2、写作特点:无3、思想感情:论述了如何获取知识、实行儒道以达到“诚”的道德境界,认为人应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并把人的进学求知、修身养性看成是经世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对孔孟的思想作了重要阐述和补充。
十一、春江花月夜1、文常:作者张若虚,初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
2、写作特点:(1)绘景出色,以月光统摄群象,描绘出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象,画面清丽,意趣盎然。
(2)情景交融,将思妇的离怀别愁和诗人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园”的感叹融入景色(3)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结构也有特色。
诗人以明月初生到坠落的过称谓线索,又将以月亮为主题的景物描写和抒情议论贯穿全文,使全诗浑然一体。
3、思想感情:(1)表达对青春苦短的伤感,亦表达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和对“人生代代无穷己”的欣慰(2)表达对夫妇离别的哀愁,亦通过描写悠悠相思中的脉脉温情,表达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3)通过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表达了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
十二、临江仙1、文常: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
晏殊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晏”。
其词婉转低回,多盛衰之感。
其人真率耿介,孤傲疏狂,落拓一生。
临江仙为唐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2、写作特点:(1)结构上,抚今追昔,上下贯通。
(2)语言艺术上,对偶工整,意境浑融;上片用语细密含蓄,下片则转为疏宕俊逸;结尾用虚笔,耐人寻味,3、思想感情:感怀旧人,表达对歌女小蘋的思念、作者如今的孤独寂寥愁和愁苦,以及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十三、吃饭1、文常:作者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军,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
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和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
2、写作特点:笔调犀利,语言幽默;旁征博引,文风行云流水;充满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生活哲理和人情世态交融一体,深刻思辨和丰富联想模切结合;由小及大,以日常生活阐述真理。
3、思想感情:作者以吃饭为题,巧设比喻,透过吃饭中名与实的背离、主与次的颠倒、目的与手段的相互掩饰,揭露人们隐藏于吃饭背后的世态人心,以嘲讽世情时弊。
(1)名为吃饭,实为吃菜;舌头代替肠胃,辨味代替充饥。
(2)将吃饭变为享受(3)将吃饭变成“请饭”,运用于社交场合,成为增进朋友感情,减少仇敌毁谤的交际手段十四、别赋1、文常:江淹,字文通,南宋著名文学家,著有《江文通集》2、写作特点:(1) 眉目清晰,次序井然;首尾呼应,主旨突出。
(2) 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以刻画人的心理感受(3)文风骈俪整饬,清新流丽。
3、思想感情:以七种有代表性的离别愁绪,反映出南北朝时战乱频仍、聚散不定的社会状况十五、湘夫人1、文常: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著有《离骚》《九章》《九歌》本诗选自《九歌》,湘夫人为传说中湘水神湘君的配偶。
2、写作特点:情感深沉,如泣如诉,语言华赡,意象丰富;多用比喻3、思想感情:以湘君口味,抒发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以此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渴望,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得追求。
十六、李将军列传1、文常: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书之首。
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写作特点:(1)对材料的选择和安排颇具匠心。
四个典型战例与李广的奇闻逸事穿插描写,使人物形象丰富、文章行文张弛交错。
(2)多用对比手法,以突出人物性格、展现李广形象(3)多通过战争场景描写,侧面刻画人物性格3、思想感情:表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等优良品德,表达作者他的有种敬仰和钦佩。
同时也以李广的不幸遭遇,揭露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表达作者的同情十七、纪念傅雷1、文常: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是中国最早“新感觉派”的代表,著有《施蛰存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