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课文分析

孔乙己课文分析《孔乙己》学习要点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知识汇总1、生字竹笋(sǔn)荐头(jiàn)阔绰(chuò)羼水(chàn)绽出(zhàn)踱步(duó)缠夹(jiā)哄笑(hōng)门槛(kǎn)间或(jiàn)咸亨(hēng)擦拭(shì)颓唐(tuí)附和(fù)涨红(zhàng)不屑(xiè)分辩(biàn)蘸(zhàn)2、辨音哄(hōng)哄笑叨(dāo)叨念的(dí)的确折(zhé)折叠(hòng)起哄(dáo)叨咕(de)是的(sh é)折本(hǒng)哄骗(tāo)叨扰(dì)一语中的(zh ē)折跟头间(jiàn)间接倘(tǎng)倘若(jiān)中间(cháng)倘佯(同徜徉)3、辨形踱(duó)踱步亨(hēng)大亨折(zhé)折磨拭(shì)拭去渡(dù)渡船享(xiǎng)享受拆(chāi)拆除试(shì)考试镀(dù)镀金烹(pēng)烹饪析(xī)分析轼(shì)车轼荤(hūn)荤素绰(chuò)绰号唠(láo)唠叨傍(bàng)傍晚绽(zhàn)破绽晕(yūn)头晕掉(diào)掉下崂(láo)崂山榜(bǎng)榜样锭(dìng)银锭昏(hūn)黄昏淖(nào)泥淖涝(lào)洪涝滂(pāng)滂沱淀(diàn)沉淀4、辨义缠夹——纠缠:两者都有“缠绕不清”的意思。

但是“纠缠”很多时候偏重于一方对另一方,是单方面的,可以带宾语,例如:他总是纠缠我;而“缠夹”一般都是双方面的,不能够带宾语。

间或——有时:两者都表示“有时候”的意思。

但是“间或”更为书面化,我们在平时的口语交流中很少用到这个词语。

而“有时”则比较口语化。

颓唐——颓废: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振作”的意思。

但是“颓唐”侧重于在态度上、行动上明显地表露出不振作的样子,多用于个人的举止行为;而“颓废”则着重指思想、意志的消沉,长时间地消极、放任,可用于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人生观,也可用来表示一个时期的思想倾向。

5、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文章结构小说着力刻画了孔乙己这一主人公形象。

结构分为序幕、主体和尾声三部分。

序幕围绕着咸亨酒店,介绍了掌柜和酒店的顾客等,揭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主体部分正面写孔乙己四次遭人嘲笑的尴尬和无奈,侧面写他被毒打致残的悲惨遭遇。

尾声部分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三个部分井然有序,细腻生动的描写种凸现出作者地批判锋芒。

结构图示重点难点关于孔乙己: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孔乙己短衣房里柜外坐喝站喝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

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

当他蘸着酒在柜台上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们还可看到他的长指甲,说明他四体不勤,不从事劳动。

总之,孔乙己既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从外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最后一次出场,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在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要“仰面”。

先前人家嘲笑他,他经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而且断断续续。

此时的孔乙己肉体上、精神上都已彻底坍塌,预示着悲剧结局即将来临。

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鲜明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弱小者的罪行。

3、找出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

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第一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掌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既说“又”就不止一次;既说“新伤疤”必有旧伤疤。

说明他经常被人殴打。

然而孔乙己并不理睬,而是以“排出九文大钱”要酒要菜来表示他的不可轻侮的“尊严”,是对挑逗者无声的回击。

“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

当他把九文大钱放在手心,用拇指一个一个的将钱用力推出,摁在柜台上时,可以想见他心里、脸上是十分得意的。

这时的孔乙己也算得“阔绰”,但好景不长,果然他最后一次去买酒,境遇大不如前。

文中写道:“一天下午……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又说道,‘温一碗酒。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真是一幅多么凄惨的图画啊!作者不仅从他的衣着(该穿棉袄的时令,而他只能穿件破夹袄)来表现他经济地位的跌落,而且更为传神的是,用“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

而且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

这两个动作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特征。

4、找出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

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许多话只能出孔乙己之口。

当酒客们看他居然“排出”大钱来买酒而不理睬众人时,就加强攻势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先前说“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只是含沙射影,现在是单刀直入,而且故意高声叫嚷。

这回孔乙己不能再以无声战有声了,于是睁大眼睛说:“你怎么污人清白?”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语言,可惜的是由于他并不“清白”,所以语言虽雅,却缺乏力量。

当对手拿出真凭实据:“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死要面子的孔乙己在真凭实据面前,还要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

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

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

此外,象“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与穷酸十足。

思考:1、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2、各种人是如何取笑孔乙己的?应怎样理解?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

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

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

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

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

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