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l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义、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要素的总和。

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

由于文化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

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勤俭节约是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一直是美德,反对铺张浪费。

家庭和个人消费上主张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与欧美等国家不同,我国传统文化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从而使收人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

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很发达,以及百姓经济购买力不足等原因,促成了勤俭习惯的形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消费观也有很大变化,虽然已经出现大批超前消费的人群,铺张浪费等情况。

但是勤俭观还在极大范围内制约人们的消费观念,虽然现在好多有钱人,买豪车,名牌,昂贵的化妆品,但是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在中国社会仍然是主流。

(二)儒家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这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是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提倡以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庸,忍让,谦和。

去对待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观方面,就是提倡平等待人,承认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价值不同,主张不同民族或群体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和包容。

在人与人之间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商品交易中尽可能的“和气生财”,中国人习惯了平和心态的消费模式。

“以和为贵”自然就成了一条潜规则。

由于中国人普遍比较好面子,并且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消费者在遇到不满意的消费时,甚至在自己的权益受到商家的损害时,往往是忍气吞声,只会向朋友、同事或其他熟人倾诉不满,而很少通过合法投诉等途径获得权益的保障。

现在,这种情况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改变非常缓慢,而进一步的改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原因之一就在于“和为贵”、“息事宁人”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应该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义利观。

在现实的厂商和消费者博弈之中,往往聪明的厂商将“义”与“利”并重,为了长远利益厂商愿意放弃眼前局部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义字当先”也就成了诚信的体现。

对于消费者,得到了厂商的“义”,得到了应有的“利”。

因而,消费者往往去购买那些有诚信的厂商的产品,注重厂商售中和售后的承诺和服务。

上述消费者这些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一定文化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文化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规范、习俗、物质文化等,对消费行为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

不论是诚信为首理念,还是勤俭消费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遗留和影响。

总之,树立的消费观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现实消费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消费行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