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恐龙调查报告

恐龙调查报告

恐 龙
调查报告

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
纪。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
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
物种之一。
从2.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动物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
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易碎双腔龙,
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
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海生爬行动物与翼龙均不是恐龙)。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8亿年左右。这个
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
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生活形态
生活形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生活样式或类型。它不是针对个体,而
是针对群体而言的。只要了解了恐龙如何觅食、争斗以及生育,就基本上可以知道它
们的生活形态了。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

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
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攻击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

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
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防御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

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
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求偶
在动物世界中,外表最华丽或体格最强壮的雄性就能获得雌性的青睐。有

些恐龙头上长着头冠或角,可能就起到了吸引异性的作用。为了争夺雌恐龙,雄恐龙
之间可能会发生争斗。比如盔龙就会炫耀它高高的头冠吸引异性,雄性肿头龙在求偶
竞争中会用撞头的方式相互示威

生育
筑巢、产卵及照顾下一代也是恐龙的生活容之一。恐龙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

的凹坑。有些恐龙将巢聚集在生育区,而某些特殊的种类会年复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
巢地点繁殖。有些雌恐龙产完蛋后便一走了之,让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龙会留在
巢边,以保护卵和刚孵出的小恐龙。
恐龙的分类
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这两个大
类又可以划分为比较小的类,直到科这一层。一个科是具有相同特征的恐龙种类的一
个集合,当一个科里只有一种类群时,属名就代替了科名。
恐龙的种类
生活于地球上的恐龙很可能在1000种以上,但是恐龙时代和我们相距如此遥远,
我们只能通过已发现的化石去了解它们。目前,被发现的恐龙有上百种。随着恐龙研
究工作的不断进展,我们所知的恐龙种类还会不断增加。
分类依据
恐龙可以根据其臀部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类。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
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
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
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
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
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
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
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
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
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
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晚侏罗纪由19节
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
易碎双腔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
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
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0、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
(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
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弯曲,下颌牙齿齿
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
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
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
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龙和
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
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的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
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
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
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恐龙的灭绝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在白垩纪末期,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
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
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