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油管道工程线路设计规范

输油管道工程线路设计规范

输油管道工程线路设计规范
4. 1 线路选择
4.1.1输油管道线路的选择,应根据该工程建设的目的和市场需要,结合沿线城市、工矿企业、交通、电力、水利等建设的现状与规划,以及沿途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在营运安全和施工便利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线路总走向。

4.1.2中间站和大、中型穿跨越工程位置应符合线路总走向,但根据其具体条件必须偏离总走向时,局部线路的走向可做调整。

4.1.3 输油管道不得通过城市水源区、工厂、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军事设施、国家孟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当输油管道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4.1.4输油管道应避开滑坡、崩塌、沉陷、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区、矿产资源区、严孟危及管道安全的地展区。

当受条件限制必须通过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并选择合适位t,缩
小通过距离。

4.1.5埋地输油管道同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2 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飞机场、海(河)港码头、大中型水库和水工建(构)筑物、工厂的距离不宜小于20m。

3 原油、液化石油气、C5、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平行敷设时,其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m,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 5m。

4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铁路平行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距离铁路用地范围边线3m以外。

5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铁路平行敷设时,管道中心线与国家铁路干线、支线(单线)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分别不应小于25m
6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同军工厂、军事设施、易
燃易爆仓库、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小距离,应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但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上述设施的距离不得小于200m。

7 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与城镇居民点、公共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75m。

注:1本条规定的距离,对于城镇居民点,由边缘建筑物的外墙算起;对于单独的工厂、机场,码头、港口、
仓库等,应由划定的区域边界线算起。

公路用地范
围,公路路堤侧坡脚加护道和排水沟外边缘以外
lm。

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坡顶(若未设截水沟时)外
边缘以外lm。

2当情况特殊或受地形及其他条件限制时,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相邻建(构)筑物和管道安全后,允许
缩小4.1.5条中1~3款规定的距离,但不宜小于
8m(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m)。

对处于地形特
殊困难地段与公路平行的局部管段,在采取加强
保护措施后,可埋设在公路路肩边线以外的公路
用地范围以内。

4.1.6 敷设在地面的输油管道同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按本规范第4.1.5条所规定的距离增加1倍。

4.1.7 当埋地输油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平行敷设时,其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及国家现行标准《110 ^- 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092)的规定。

埋地液态液化石油气管道,其距离不应小于上述标准中的规定外,且不应小于10m。

4.1.8埋地输油管道与埋地通信电缆及其他用途的埋地管道平行敷设的最小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SY 0007)的规定。

4. 1. 9 埋地输油管道同其他用途的管道同沟敷设,并采用联合阴极保护的管道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施工和维修的需要确定,其最小净距不应小于0.5m。

4.1.10 管道与光缆同沟敷设时,其最小净距(指两断面垂直投影的净距)不应小于0.3m。

4.2 管道敷设
4. 2. 1 输油管道应采用地下埋设方式。

当受自然条件限制时,局部地段可采用土堤埋设或地上敷设。

4. 2. 2 当输油管道需改变平面走向适应地形变化时,可采用弹性弯曲、冷弯管、热煨弯头。

在平面转角较小或地形起伏不大的情况下,首先应采用弹性弯曲。

采用热煨弯管时,其曲率半径不宜小于5倍管子外直径,且应满足清管器或检测器顺利通过的要求。

冷弯管的最小曲率半径应符合本规范表
5. 4. 3的规定。

4.2.3 当输油管道采用弹性弯曲时,其曲率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弹性弯曲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钢管外直径的1000倍,并应满足管道强度的要求。

竖向下凹的弹性弯曲管段,尚应满足管道自重作用下的变形条件。

2在相邻的反向弹性弯曲管段之间及弹性弯曲管段与人工弯管之间,应采用直管段连接,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钢管
的外径,且不应小于4. 5mo
3输油管道平面和竖向同时发生转角时,不宜采用弹性弯曲。

4. 2. 4当输油管道采用冷弯管或热煨弯管(头)改变平面走向或高程时.应符合本规范第
5. 4节的规定。

不得采用虾米腰弯头或褶皱弯头。

管子的对接偏差不得大于3°。

4. 2. 5 埋地管道的埋设深度,应根据管道所经地段的农田耕作深度、冻土深度、地形和地质条件、地下水深度、地面车辆所施加的荷载及管道稳定性的要求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一般情况下管顶的覆土层厚度不应小于0.8m。

在岩石地区或特殊地段,可减少管顶.覆土厚度,但应满足管道稳定性的要求,并应考虑油品性质的要求和外力对管道的影响。

4.2.6 管沟沟底宽度应根据管沟深度、钢管的结构外径及采取的施工措施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管沟深度小于5m时,沟底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B=D0+b (4.2.6)
式中 B—沟底宽度(m);
D0—钢管的结构外径(m);
b—沟底加宽裕量(m),应按表4.2.6的规定取值。

表4.2.6 沟底加宽裕量b值(m)
条件因素
沟上焊接沟下手工电弧焊





















管土质管沟岩








管、





土质管沟岩





















沟沟
b 值沟深
3m以

0.7 0.5 0.9 1.5 1.0 0.8 0.9 1.6 2.0
沟深
3~5m
0.9 0.7 1.1 1.5 1.2 1.0 1.1 1.6 2.0
2当管沟深度大于或等于5m时,应根据土壤类别及物理
力学性质确定管沟沟底宽度。

3当管沟开挖需要加强支撑时,管沟沟底宽度应考虑支撑结构所占用的宽度。

4用机械开挖管沟时,管沟沟底宽度应根据挖土机械切削尺寸确定,但不得小于按本规范式(4. 2. 6 )计算的宽度。

5管沟沟底必须平整,管子应紧贴沟底。

4.2.7管沟边坡坡度应根据试挖或土壤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密度等物理力学性质确定。

当缺少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资料、地质条件良好、土壤质地均匀、地下水位低于管沟底面标高、挖深在5m以内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