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1)Ⅰ、Ⅱ、Ⅴ波峰潜伏期(PL)绝对值, Ⅰ波PL代表听觉道路周围传导时间。
BAEP正常参考值
PL(ms)
IPL(ms)
V/I

Ⅱ~Ⅲ
Ⅲ~Ⅴ
Ⅰ~Ⅴ
绝对值
1.75±0.15 2.11±0.16 2.00±0.19 4.11±0.21
14
5. 异常判断 同上肢正中神经SLSEP
15
SEP临床应用
1. 周围神经病
1) 间接测定周围神经SCV
2) 臂丛及颈神经根损伤的定位诊断
3) 颈、腰骶神经根病。
2. 脊髓病变
3. 脑干、丘脑、大脑半球病变
4. 多发硬化(MS)
5. 昏迷和脑死亡
6. 术。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
长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
生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3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
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 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 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
纪 录 到 一 个 “ w” 形 波 群 , 即 N20-P25-N35-
P45。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
区。
6
SEP检查方法
(一) 腕正中神经SLSEP
1.
刺激 分别刺激左右腕正中神经(相当
于“内关”穴处),脉冲电流波宽0.1~0.2ms,
9
4. SEP正常参考值(上肢)
PL(ms)
IPL(ms)
N9
N9~N13 N13~N20 N9~N20
绝对值 9.7±0.76 3.8±0.45 5.5±0.42 9.3±0.53
侧差ILD 0.2±0.2 0.2±0.17 0.3±0.25 0.2±0.21
10
5. 异常测定 1) 主要波峰成分如N20-P25复合,
N13缺如。 2) IPL及ILD延长(大于均值2..5倍标
准差)。 3) 主要波峰的幅值显著下降,低于正
常实测极值或侧差值大于50%。
11
(二) 踝胫后神经SLSEP
1.
刺激:内踝后方胫神经,强度以引起拇
趾轻微抽动为度。
2. 纪录
1) 导联1:踝—髌,纪录胫神经动作电位 (N7)。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 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 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 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4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 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3. 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 4. 诱发电位有其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及
17
分析
1.
正常波形:刺激后10ms内可纪录到七
个正相波峰,命名为Ⅰ、Ⅱ…Ⅵ
2. 各波形的神经发源
(1) Ⅰ波:蜗神经
(2) Ⅱ波:耳蜗核
(3) Ⅲ波:上橄榄核
(4) Ⅳ波:外侧丘系核
(5) Ⅴ波:下丘核
(6) Ⅵ与Ⅶ波:内侧纹状体听辐射
18
3. 检测指标
刺激速率1~3次/s,逐渐递增强度引起拇指轻
微抽动。
2.
纪录 临床上常由三个纪录导联组合而
成。
1) 导联1:锁骨上窝欧勃(Erb)点——正 中前额FP2,记录臂丛神经N9电位,作为周围 神经监护电位。
7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 中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 下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 位。
手术中监护:用于脊柱(髓)和脑干手
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检查方法
1.
刺激:以波宽0.1ms方波超声(click)
为刺激,单侧耳给声,对侧耳白噪声(强度-
30dB)
2.
纪录:颅顶(C2)与乳突或耳垂构成纪
录导联,可在同侧或双侧同时纪录。
(1) 导联1:颅顶(C2)—给声侧乳突(Mi) (2) 导联2:颅顶(C2)给声对侧乳突(Mi)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康复科
1
定义
在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感受器) 人为地给予一个适宜刺激,于相应的神 经道路上检出的与刺激锁时关系的电位 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
2
诱发电位分类
1.
按检查传入或传出神经道路分感
觉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2.
按感觉刺激的形式分躯体感觉,
听觉和视觉三种诱发电位。
2) 导联2:胸椎12棘突—对侧髂嵴,记录腰 脊髓电位(N21).
3FP)2,纪P2录(颅P4顶0C是2正主感中觉后皮2 下肢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可由踝至腘窝距离和腘窝电位(N7)潜伏期计
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 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 最早的反应波。
8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ILD)N9-N13→臂丛、脊神经后根和脊神经 后束传导时间。 N13-N20→中枢感觉传导时间,是延髓楔束核 至皮质的传导速度。 N9-N20 3) 波幅几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ILD):N7-N21和N21和N21-P40,后者代表 下肢中枢感觉传导时间。 3) 波峰及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13
4. SEP正常值参考(下肢)
PL(ms)
IPL(ms)
绝对值
N21
P40
N21~P40
19.4±1.8 36.3±2.4 16.4±1.4
侧差ILD 0.42±0.28 0.62±0.37 0.67±0.42
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 位的综合。
5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 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
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