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题2012.01(《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结业考试)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采用长卷出题、自主选择、分层记分的方式,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每一专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做100分的题目,多选不限。
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10页。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33分(基础题24分,发展题9分)1.下面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将.(qiāng)进酒逶迤.(yí)布衾.(qīn)俄顷.(qǐng)B.殷.(yīn)岩泉塘坳.(ào)馔.(zhuàn)玉槲.(hú)叶C.扁.(piān)舟子丧.(sāng)乱汀.(tīng)洲欢谑.(nuè)D.影幢幢.(zhuàng)竹坞.(wù)暮霭.(ǎi)渌.(lù)水2.下面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帽沿扎根精粹挖墙角B.屏障蜇伏托词明信片C.挑捡萎靡膨胀赔笑脸D.旋律要挟坐镇三步曲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通用公司来讲,悍马是业已放弃的“过气儿”品牌,越高调宣传,炒得越热,越可能抬高其价码,造成仍然炙手可热....的假象。
B.对中国来说,对通胀保持适度的警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不必杯弓蛇影....,在经济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C.“同志们!咱们决不能失败,一定要战胜敌人才行!”周围七八个人的心全都砰砰跳起来。
人们那被晒黑的饱经沧桑....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的神情。
D.对于语文教材近年来日益明显的“大换血”趋势,除了尖锐对立的正反两方,有相当多的旁观者在争议中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方永刚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深入学习者、模践行者、坚定信仰者,就是因为党的创新理论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
B.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尤其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C.将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使日本成为其经济地位相称的军事大国,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多年的愿望,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潜在威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D.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全国旅游业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默默无闻B.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从军出征的人C.雪肤花貌参差..是参差:仿佛D.凭中国..弹箜篌中国:中原地区6.下列根据诗的标题推测诗的题材,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A.怀古咏史诗:《蜀相》《题乌江亭》《乌衣巷》《过琳墓》B.边塞征战诗:《从军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商山早行》C.咏物言志诗:《雪梅》《蝉》《赏牡丹》《孤雁》D.写景抒情诗:《山居秋暝》《江南春》《初春小雨》《长安秋望》7.下面诗句吟咏的诗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咏白)B.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把孤舟托给北征的湘水/把湘水付给濛濛的雨季/似海洞庭,日夜摇摆着乾坤→(咏杜甫)C.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咏商隐)D.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这时,我乍见窗外/有客骑驴自长安来/背了一布袋的/骇人的意象/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已挟冷雨而降→(咏杜牧)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题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疑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
表示不违背诺言。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意象鲜明,景景含情。
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柳岸、晓风、残月等以凄清的意象抒写离别的愁苦,层层扣进。
B.词人善用白描手法,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简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丰富的心世界。
C.“多情自古伤离别”由个人的离别场面转向离别人的普通感受,由个人的感受写出普通哲理。
这是词有点(抽象评点)有染(具体渲染)中的“染”。
D.本词声韵凝噎,文情交融。
押入声韵,读起来气流受阻不畅,有凝噎之感,把词人惆怅郁闷的心情和真挚的恋情表达得缠绵凄楚,柔婉动人。
11.“柳岸晓风残月”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营造生动可感的意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下面诗句也采用了这一手法的是()、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一14题。
(9分,基础题6分,发展题3分)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
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没有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
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
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
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2.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13.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