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八景之云谷飞瀑在明月山的对面有一座山,叫老山。
据说古时候老山一带有几个妖魔,经常兴风作浪,致使这一地区山洪瀑发,林毁田摧,百姓难以安生。
一天,玉皇大帝驾临明月山的玉皇顶,看到对面的山中混沌不开,妖雾弥漫,就传当地山神前来询问。
山神道出原委,玉帝顿时震怒,命令二郎神领兵前去除妖。
二郎神武艺高强,一番恶斗,驱走了妖魔。
只是那水依旧各流各的,四处泛滥。
二郎神执神鞭在山里指划了半天,也无法为水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只得再次禀报玉帝。
玉帝又驾云至老山,见一山谷云雾缥渺,深不见底,说此处出水最好,话音刚落,诸峰的水,就纷纷汇到了这里,从山顶直泻山谷,声震如雷,长流如练。
加之此处长年处于云雾的缠绕之中,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云谷飞瀑。
神话传说虽然离奇,却也道出了云谷飞瀑的不同凡响。
云谷飞瀑位于宜春城西南30公里处。
这里山势回环,峰峦争雄,且林深竹茂,雾漫云飞,形成了明月山一带壮丽的风光。
在老山东面的一座悬崖上,一股急流轰然而出,宛如一条白龙从青翠的峰峦间挣脱,一声长吼,威武豪壮。
激流飞泻到两边的峭壁上,泼珠撒玉,雾化成缕缕云烟,直泻崖底,落在一块形同虎踞的巨石上,产生强烈的轰响。
同时也使崖底一片朦胧,空气中飘散的水气如毛毛雨般下个不停,形成这里特有的景观。
若从对面遥看瀑布,你会发现,那白色的瀑布跌在翠绿的群山之间,洗炼简洁,明朗纯净,确实让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超凡脱俗的感觉。
据资料称,该瀑长160余米,流宽3一4米,是瀑布中极为罕见的一种。
特别是夏日炎暑,站在瀑前,只觉得凉风清爽,沁人心脾。
手触潭中之水,冰气袭人,可以让人暑热全消,顿觉世界清凉。
清人江为龙有感于云谷飞瀑之奇美,写过一首《云谷飞瀑》的诗,诗中写道:“轻烟漠漠锁山腰,一道泉流玉屑飘。
气壮白虹晴欲雨,瀑飞翠壁夜闻潮。
终年匹练寒幽谷,尽日银河泻紫宵。
我欲振衣千仞上,饱餐灵液涤尘嚣。
”诗句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云谷飞瀑的壮美景观,特别诗中提及的“晴欲雨”现象更是云谷飞瀑所特有。
刚刚晴空万里,倏忽飘来几片云,于是洒下一阵雨点。
少顷雨止,天空又是一片晴朗,这种太阳雨的现象,在云谷飞瀑已是司空见惯。
今天,随着明月山地区旅游开发的兴起,云谷飞瀑正越来越显露出它诱人的魁力。
作为温汤——明月山黄金旅游线上一个重要景点,云谷飞瀑以它自然坦荡的容貌成为人们一睹为快的向往之地。
(摘自《老宜春的故事》)宜春八景之袁山耸翠东汉章和年间(公元87一89年),有个叫袁京的读书人,厌倦了京城豪华的生活和权谋倾轧,毅然辞别父母,抛下妻小,南下云游。
这袁京是当朝司徒袁安之子,袁氏家庭为京城名门望族。
从袁安起,几代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出过诸如袁汤、袁绍、袁术等历史上著名人物。
袁京对入仕为官毫无兴趣,只想寻个地方,隐姓埋名,苦身修行,做个普通人士。
一日行至袁州地界,看见大小两山,那山上林木葱笼,鸟雀瞅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徐徐东去,四野清幽静谧。
袁京一见此景便说,此乃吾所栖也。
于是刈茅结庐,荷锄躬耕。
桑麻之余,读书求索,抚琴引鹤。
从此清贫励志,洁身自好,过了多年。
传说,一日袁京想起要去看望父母,便打点行装,徒步返京。
走到自己家门前,家人却不让进去。
他们不相信这身穿粗衣布衫、足蹬草鞋、面容清瘦的农人,竟然会是权倾朝野的大司徒的公子。
他们轰他出去,甚至要拿他治罪,幸好他的乳娘出门时认出了他,才得以与父母见面。
袁安见儿子如此穷困,执意劝他不必再去隐居。
但袁京谢绝了,他说他回来只是为了看看父母,看到父母安好,他就要回去了。
袁安劝阻不了,就叫人拿来银两衣物,备好车马,准备送袁京返回袁州。
衰京笑曰,我能耕种,要这些钱物做什么,我有双脚,可以安步以车。
他什么也没有要,仍是包袱雨伞,飘然回到袁州。
朝廷素闻袁京才学渊博,就派人请他进京做官。
袁京坚辞不去,依旧过他的隐居生活。
几年以后,袁京病逝。
袁京去世后,人们感念他的高风亮节,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袁山。
袁京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
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
严袁两公,东汉齐名。
”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
而明朝的另一位诗人叶涵云则更是对袁京推崇有加,他赋诗曰:“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子陵义诚高,毕竟有所倚,天子为故人,调节卧不起,客星犯帝座,光武成其美。
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
”意思是说,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学,刘秀当了皇帝,找到严子陵召他去洛阳为谏议大夫,严隐居于浙江富春山不仕。
他的“高义”毕意有所“倚”。
倚的是刘秀这块皇帝招牌而名扬四海。
而袁京不过是一介“匹夫”,小小老百姓而已,却也成了人人景仰的“百世师”,人们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甚至把袁山对面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那种贤德才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啊!千百年来,大小袁山矗立在风光旖旎的袁河之滨,郁郁葱葱,延绵不绝。
人们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把它当成一种不羡浮华、高沽挺拔的精神象征。
使之成为人们心中一块苍翠的圣地。
人们为它取了一个极寓诗意的名字:袁山耸翠。
今天,人们更是在它的山顶修建了巍峨的电视塔和俯瞰宜春市区的昌黎阁,在它的前面开辟了气势壮观的袁山大道。
沿路登山,人们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体味着一种远古的静谧清幽,感受着一种生生不灭、浩气长存的人文精神。
(摘自《老宜春的故事》)宜春八景之仰山积雪公元1194年,一位老人路过江西去湖南讲学。
当他走进袁州西南一片起伏的山峦时,被眼前峭绝奇伟的山峰惊呆了。
他怔怔站在那里,沉思良久,喟然吟出一行诗句: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
这位老人就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
这奇山其中就包括仰山。
仰山座落于武功山脉的一条支脉上,距离宜春城约40公里,因其山势“高耸万仞,可仰不可登”而得名。
这里山峦叠嶂,树木葱郁,溪流纵横,飞瀑不断。
春天杜鹃花盛开,红云漫山,蔚为壮观;夏日流泉飞泻,群峰氤氲,宛若仙境;至秋季层林尽染,山野间流光溢彩,令人觉醉。
而一进入冬天,微阴即雪,每当雪雾云开,海拔1034米的集云峰一带,皓雪晶莹,经久不化,形成绿野之上瑰丽的雪顶,令人赏心悦目。
人们把这一江南胜景称作“仰山积雪”。
仰山的神奇幽美,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这里写下了《祈雨告仰山神》的祭文,表达了他对仰山的敬畏。
中唐名相李德裕,为它写下了《山凤凰赋》的华章,寄托着他对巍巍仰山的向往。
名僧慧寂,把仰山的云蒸雾掩、古木郁苍视做天赐,在集云峰下选择了佳峰怀抱、形似莲花的宽敞谷地,兴建起太平兴国寺,创立了后来被称为中国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
到了宋代,诗家词人更是纷纷造访。
“江西诗派”的鼻祖、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游历仰山神庙之后,写下了《赠仰山简老太师》的诗句:“简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
拿石松根瘦。
欹窗竹影浓。
”倾吐出他对仰山奇伟的由衷感叹。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
不顾天气寒冷,道路崎岖,冒雨登山,他站在太平兴国寺寺楼上,极目远望,“层层而上至顶”的仰山梯田,苍翠秀美,仰山雪峰,尽收眼底,不禁感叹道“谁开仰山云,此岂吾力及。
日兴千丈豪,弹指众峰立。
”一腔激情喷薄而出。
南宋朱熹老夫子,在遍游仰山胜迹之后,难舍这里的人文之盛,干脆设席于太平兴国寺的四藤阁,开坛讲学,使仰山一时成为士子云集之地。
在仰山的那些林泉峭岩、隐寺塔林间,我们还可以寻找到这样一些名字:陆希声(晚唐宰相)、张商英(北宋宰相)、辛弃疾(南宋爱国诗人)、张轼(南宋思想家)、严嵩(明宰相)。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来说,仰山不仅以它青幽灵动的景致,更因它丰厚深沉的文化积淀,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的小憩之地。
仰山自唐代建寺,至今有1000多年的佛教历史,虽历经沧桑,但香火不断,佛事延绵不绝,著名的僧人有慧寂、光涌、佛印、希陵等,是中国禅宗五支中极具影的一支。
在仰山的崇山峻岭间,散落着100多座僧人墓塔,形成南国少有的佛教塔林。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少年时在太平兴国寺有过几乎出家为僧的经历,至今还在仰山一带流传。
今天,人们到仰山,已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仰山积雪”的壮美和飞瀑峭岩的奇绝,倘佯于山林梯田间,更能领略一份都市所难寻觅的原始生态美和至真至深的文化触动。
(摘自《老宜春的故事》)宜春八景之南池涌珠先说两则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兵征讨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上。
朱元璋猛将如云,本以为可以一举剿灭陈友谅。
不想,那陈友谅也是兵多将广,且粮草充足。
两军交锋,反倒把朱元璋的队伍打得丢盔弃甲。
朱元璋一干人马,逶迤往西败退。
那年正值江西大早,赤地千里,田干地裂,又是盛夏,将士又饥又渴,不肯前行。
朱元璋唯恐陈军追上,却又寻不到半点水源。
情急之间,顿生一计,大呼:“前面就是袁州府,我记得那里有道泉水岭,泉如珠涌,水甘似醇,我等何不前去。
”众将士听得有水,顿时来了精神,一气赶到泉水岭,四下一看,只见除了一道山岗,并无什么泉水。
将士顿觉受骗,团团围住朱元璋。
朱元璋无可奈何,急得只是跺脚。
这跺脚之间,就跺出几个坑,果然就有几股泉水从坑中如珍珠般涌出,少顷成池。
朱元璋大喜,朝天作揖,长呼:“天助我也。
”等将士畅饮完毕,朱元璋令人拿来笔墨,题了两个字:珠泉。
另一个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的是明万历年间,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
行至泉水岭下,只觉得暑热难挡,四处寻水不得。
正焦躁间,秀才发现山脚边一小洞,有些水珠渗出,只是那水珠太少,只能用舌头去舔。
这时刻,有一老汉赶猪经过,见秀才如此模样,心中老大不忍。
又想,如今久旱无雨,恐是龙王生怒,何不杀了这猪,以息龙王之怒,也解这书生之渴呢?于是将猪牵到洞边,又叫秀才帮忙,将猪杀了,那猪血便流进了小洞。
说来奇怪,只片刻功夫,就见那洞中一缕青烟袅袅而上。
待烟散去,一股清泉汩汩而出,如醇甘霖,令人长饮不舍。
秀才喝足,百感交集,即从包袱中取出笔墨。
挥手在洞边的石头上写了两个大字:猪泉。
猪泉也好,珠泉也罢,说的都是宜春南郊一景,唤做“南池涌珠”。
“南池涌珠”位于宜春南面火车站一侧的泉水岭下,数丈见方,四周有石砌栏杆。
凭栏垂望,但见水质清纯,细沙若金,水泡从沙中徐徐冒出,宛如串串珍珠。
明人吴之直在看了这一奇景后用“珍珠帘”调写了一首词《宜春珠泉》词中写道:“一掬灵泉深注,绿净绝纤尘,照见人眉宇。
滚滚素沙争涌,更历历珠玑迸吐无数,想潜通地脉,天风暗鼓。
”碧绿澄清的泉水一尘不染,能够映照出人的明眸纤眉,可以想见水是何等的纯净了。
而珠玑迸吐,素沙争相沸涌,又足以证明水流之大。
无怪乎浙赣铁路贯通后,连火车的用水都是南泉之水,可见南泉规模之大了。
公元1596年,即明万历二十四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在泉流南坡修建“珠泉亭”。
亭下有楼,东西连檐接栋,遂成景观,又过了24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袁州知府黄鸣乔又在楼前新建势欲凌云的阁屋数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