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应对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策略

浅谈应对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策略

浅谈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许静 10091910115,应用心理4班 摘要:犯罪动机恶性化转变是由于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犯罪动机向更加恶劣的方向转变,引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影响犯罪动机的恶化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客观因素以及内在主观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犯罪动机的转化。针对造成罪动机的恶化的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相应的从客观及主观两反面考虑,机智多变的应对犯罪动机的恶化情况。 关键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应对策略

犯罪动机是激发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动机的支配,犯罪行为正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发生的,并随着犯罪动机的变化而变化。犯罪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表现为犯罪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在推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主要决定作用,动力作用最强。犯罪行为正是在主导动机的支配下发生和维持着【1】。 但是,犯罪主导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犯罪主导动机在支配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常常受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犯罪的危害后果。犯罪动机变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犯罪动机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叫良性转化。即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或者是遇到了强大的困难和阻力,或者是良心和恻隐之心被激起,被迫和自愿放弃犯罪动机,中止犯罪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恶劣的犯罪动机,引发更严重的犯罪行为,此种情况被称为犯罪动机恶化。 犯罪动机恶化既不是犯罪动机的自然变化过程,也不是犯罪动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犯罪动机恶化是有条件的。但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要尽量避免犯罪动机的恶化。因此我们首先了解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因素,以便能更好地应对犯罪动机恶化的情况。 1. 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客观因素

1.1 变化的犯罪环境和犯罪对象【3】 如果犯罪现场的安全系数不高,风险较大,那么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恐惧,可能会不择手段的达到犯罪目的。如犯罪动机实现中,行窃目标家庭的主人突然归来,二人不慎相遇,那么原本处于安全系数较高的犯罪场所的犯罪主体就会因为自保及其他综合因素伤害到受害者。 犯罪对象也是犯罪动机恶化的条件之一。如果犯罪对象的能力很强大、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烈,并且不是能为犯罪人员所轻易接触的,对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反抗能力,那么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相反,犯罪对象能力很软弱,自我保护意识不高,可以轻易与犯罪人员相接触,对犯罪行为毫无抵抗能力,那么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的几率会增加【4】。 1.2 不稳定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3】 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与我们当前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水平、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形势等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开明、经济水平较好、社会作风清正、民众辨别十分能力强、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定、工作热情高涨,那么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派正气就会对犯罪行为形成较强的压力,促使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相反,一个国家政治混乱、政局不稳、社会风气败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日盛,或者社会治安每况愈下,犯罪案件随处可见,那么在这样一个氛围较差的社会环境下,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几率会大大提升。詹姆斯·威尔逊和理查德·赫恩斯坦的理论着重强调了公平正义感对于犯罪行为的明显影响,那些老是认为自己处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中,老是认为社会没有给于自己相应回报和足够重视的

人极有可能为了取得自己主观上所谓的公平正义而施行犯罪【5】。 2. 影响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主观因素【6】 2.1 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由此所产生的恐怖感 犯罪主体受到畏罪心理的驱使,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 紧张和恐惧,这种紧张、恐惧的实质就是害怕被抓后妥法律惩罚,从而影响自己的前程名誉。现场被抓使犯罪主体处于高度危险之中,并产生高度恐怖体验。犯罪主体为了逃避现场被抓的危险,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原有的犯罪主导动机就会转化为应变突然出现的危险上来,为了不被抓获,不被当场痛打,犯罪主体常常不考虑任何后果,不择手段,犯罪动机由此而恶化。 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被抓的危险越大,其产生的恐怖感就越强;恐怖感越强,犯罪主体摆脱这种恐怖感和获得安全感的欲望就越强烈,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与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恐怖感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在犯罪现场,当犯罪行为被揭露、被发现、被阻止时,当事人或受害者呼救或者强烈反抗时,犯罪主体即将被抓获时,犯罪主体就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恐怖体验,此时,最容易引起犯罪主体的动机恶化。当然,受害人的呼救和反抗也会使犯罪主体由于过分恐惧而放弃犯罪,使犯罪动机向良性转化,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2.2 现行犯罪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 大多数情况下,犯罪主体的恐怖体验与其所从事的现行犯罪的严重程度有关。现行犯罪的罪恶越严重,其所受到的相应惩罚就会越严重,其恐怖体验就越强烈。此种情况下,大多数犯罪主体认为如果被抓,死路一条,强烈的求生本能会使他们孤注一掷,拼死抵抗,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现行犯罪对犯罪主体恐怖体验的影响是通过犯罪主体的自我认知实现的。当犯罪主体自我评价被抓会受重惩时,其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大。当自我评价其犯罪行为不严重,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就小。所以,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对犯罪动机恶化起着最直接的影响。有时候,犯罪主体的现行犯罪并不严重,但犯罪主体积案在身,罪恶累累,对自我处境的危险眭评价甚高,恐怖体验亦很强烈,其犯罪动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恶化。因此,罪大恶极者、惯犯、累犯、逃犯、流窜犯罪嫌疑人,其犯罪动机恶化的可能性较大。 2.3 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犯罪主体的人格倾向也是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之一。人格也叫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性格和气质都是重要的人格。 性格暴戾,狭隘自私,残忍野蛮,霸道狠毒,自以为是,胆大妄为的亡命徒,犯罪动机容易恶化,这是其本身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严重反社会倾向的人,尤其是一些惯犯、累犯,潜意识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很强,犯罪动机恶化倾向明显。严重自卑,悲观绝望,挫折感强烈的人,自我评价低,人格压抑,非常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犯罪动机易恶化。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犯罪主体,对外异刺激反应强烈,易怒易爆,冲动性强,行为不顾后果,常伴有粗暴、残忍野蛮的性格倾向,犯罪动机易恶化。 3. 应对犯罪动机恶化的策略 3.1充分认识犯罪主体动机恶化的规律,高度警惕,以“强”抑“恶”【6】 警务人员的执法活动,必然引起犯罪主体最大的恐怖体验,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加上犯罪行为本身的冒险性特点,极易导致其犯罪动机恶化发展。 在执法活动中,警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执法行为的对抗性,要意识到犯罪主体基于安全的本能需要,是不会轻易就范的。因此,警务人员要使自己始终处于临战状态,严防犯罪主体动机恶化。在抓捕、盘查和查缉的具体活动中,警力分布、身体姿态、持械动作等,一定要按战术和规范操作,不放过任何疑点和可疑人。这样对犯罪人来讲就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撼,使他们感到无机可乘,无隙可钻,从而不敢轻举妄动。即使犯罪主体的动机恶化,由于我们有充分的准备,也会在对抗中占主动地位,有效地战胜他们,即所谓的以“强”抑“恶”。在公共场所,现场群众对犯罪人群起而攻之.迫使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同样能起到以“强”抑“恶”的效果。 3.2 稳定犯罪主体的情绪,减少对抗刺激,抑制其冲动行为,以“弱”抑“恶” 情绪是行为的重要动力因素,稳定犯罪人的情绪,可以减缓犯罪行为的动力。在强攻刺激下,犯罪嫌疑人很容易产生激情和应激心理,易冲动盲目和失去理智,从而导致我们对犯罪现场无法控制,并引起始料不及的犯罪后果。尤其是发生在公共复杂场所、危险场所的重大刑事案件,以及在劫机、劫车、绑架人质等重大刑事案件中,强攻所引起的后果更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此类案件中更应该注意选择斗争的方式。选择缓和的方式稳定犯罪人的情绪,尽可能地减少对抗刺激,抑制犯罪主体的冲动行为,以示“弱”来抑“恶”,防止犯罪行为向更严重的方面发展。在实战中:常采用对活、谈判、采情动摇和满址革些方面的要求等战术来弱化刺激,大张旗鼓的公开搜捕劫持人质的犯罪主体和武装堵截载有犯罪嫌疑人的公共车辆,会刺激犯罪主体产生激情、应激和恐怖情绪,引起犯罪动机恶化,故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犯罪现场,犯罪主体常常处于主动地位,受害人或其让当事人甚至瞽务人员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犯罪主体的行为是有准备的,受害人或其他当事人的行为是无准备的。犯罪主体的行为是无条件的,是没有选择性的,其他人的行为是有条件的,有选择性的。所以,在犯罪现场和犯罪主体对抗时,常常于我不利,而对犯罪主体有利。为了将犯罪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了寻求最佳战机,更好地战胜对手,处于被动地位的受害人及其他当事人甚至警务人员,采取妥协退让等示弱策略有时候也是必要的的。“妥协和退让”的含义是让犯罪嫌疑人的主导动机有条件地得到满足或者是让犯罪嫌疑人看到其主导动机实现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犯罪的主导动机实现后,犯罪行为的动力减小,犯罪的行为力量就会变小,这将为我们有效地控制犯罪主体提供条件。当然,让犯罪嫌疑人的主导动机有条件地得到满足要计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妥协退让所导致的犯罪后果比对抗斗争所引起的犯罪后果要小,而且妥协退让应是最终胜利【6】。 以“弱”抑“恶”,讲究用智。在犯罪现场如何和犯罪嫌疑人斗争,采取什么样的斗争策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犯罪现场环境、敌我力量的对比、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犯罪嫌疑人的现行犯罪行为等情况而定.区别对待,以达到最终战胜的目的。 3.3 沉着冷静,巧妙周旋,及时报警,请求支援 对于一般的受害群众而言,由于缺乏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经验和能力,又没有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所以,一般受害群众在和犯罪主体进行斗争时常处于劣势。鉴于此,国外警方并不提倡一般受害人和犯罪主体正面对抗,因为正面对抗有时候不但不利干减少受害,反而会刺激犯罪主体产生更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正面对抗并不是一般受害人的首要选择。一般受害人最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并设法保护自我。 首先要弄清犯罪分子的动机意图和个人可能受害的程度,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有利条件或寻求借口,巧妙设置阻止犯罪主体犯罪目的实现,尽可能地拖延受害的时间,想办法在第一时问报警并获得救助。或者让犯罪主体看到犯罪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寻求报警的机会。及时报警是非常聪明的选择,这使你不但可以得到及时的保护,还可以及时挽回受害的损失,并有利于抓住犯罪嫌疑人。总之,犯罪动机恶化是犯罪主体在犯罪现场比较普遍的一种恐怖的心理变化,由犯罪动机恶化所导致的更为严重的犯罪后果,足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实践表明,只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