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四) 张骞的打通西域之旅 (五)老百姓的春游、秋游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也叫“修禊”。 《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名为《溱洧》的诗,描
写的是古代郑国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两岸 春游的欢乐情景 :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 兮。女曰: “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 以芍药。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陶弘景 道教思想家、仙游家、文学家、 医学家。主张儒、 佛、道三教合流。 他编纂的《真灵位业图》为道教神仙制定了等级、 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的神仙谱系。 其仙游风格独特,“没经涧谷,必坐卧其间, 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间,欣然 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其《抱朴子》一书,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上确有 神仙存在,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 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道教 的思想内容。
《抱朴子》不仅是一部道教史名著,也是研究我 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学的宝贵资料。
葛洪的另一贡献是致力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撰 写了《神仙传》十卷,记载了传说中的神仙,是 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学作品。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
曰:……
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元朝的王恢在《正宫·双鸳鸯》中写道: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袚(bo) 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秋游则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古代也叫登高 节、菊花节。
说”和道家的“逍遥游” (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 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据【史记】记载,黄帝一生好入名山游,一生 不离群山,好与野兽为伍。他“作舟车以济不能, 旁行天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 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 荤粥(xun yu),合符釜山……迁徙往来无常 处”。 “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 帝之所常与神会”。
本章内容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旅游文化的鼎盛期 旅游文化的发展期 旅游文化的转形期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先秦、秦汉时期)
一、先秦(包括远古、夏、商、周以及春秋战 国):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从旅游的形式看,主要是生存之旅、探险之旅 旅游主体主要是帝王、诸侯、士大夫 旅游概念逐渐明确,先后形成了儒家的“比德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漫游,是为了对抗黑暗的 现实而出现,由此迸发出无比热情的旅游文化创 造力,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山水文学、游记、山水 诗、书法艺术等,为中国旅游文化开辟了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的崭新境界。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二、隐逸者的仙游
仙游是人们追求得道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 旅游活动,道教旅游以神仙学说为核心,故称仙 游。 仙游的代表人物: 葛洪 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仙 游家。 “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轻软,举尺入棺,甚轻, 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陶渊明的【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 好纸笔。阿舒(大子)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 宣(二子)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三、四 子)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五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谢灵运:大漫游家,被誉为我国山水诗的鼻 祖。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诗人、山水旅游家。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雅好服事 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 志” “此地(即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游人的情意 和山水的物境,只要两者水乳交融,即使足不出 户,纵或晚上做梦,也能形成一种游境。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庄子的旅游思想: 环绕“道”的氛围,追求时髦和奇特,富于幻想, 轻视传统,喜爱冒险,强烈要求变化,憧憬人迹 未至、稀奇古怪的旅游胜地。
先秦时代,旅游概念逐步明晰,主要建立了以儒 家为代表的“比德说”、道家为代表的“逍遥游” 旅游思想理论,儒家、道家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 统对后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思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无论孔子或庄子都是中国旅游文化思想史 上的拓荒者,他们的旅游思想都是中国旅游思想 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阮籍: 魏国诗人,玄游家、音乐家。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他“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 临山水,经日忘归”;“率意独驾,不由径 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其代表作《咏怀诗》共80多篇,大都是写景抒 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二、秦汉:多元开放,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 ㈠帝王的封禅之旅 封禅就是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活动, 也是祭祀的最高形式 封即泰山顶上筑土为坛,向上天报告其成功。 禅即指在泰山脚下或附近的山除土(辟地基), 向大地报告其成功,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国泰民 安。 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封禅? 汉武帝施行的是二封二禅
穆王西巡: 有旅游团员——七萃之士; 有旅游工具——八骏马; 有天下第一驾驭手——造父; 有导游员——地理通伯夭。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旅游
1.贵族的朝聘之旅 政治型朝聘;文化型朝聘。 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士。 2.士人的游说之旅 苏秦、张仪、毛遂等。 鬼谷子出生地---河南鹤壁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讲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东晋南北朝,玄游达到高潮,代表人物: 陶渊明,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东晋末 年著名的玄游家。 《归去来辞》: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榉李 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巅。 其代表作《桃花园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中国第一酒狂、“竹林七贤” 之一刘伶:
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 下联: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夏商周帝王的游猎活动 田猎—囿—游猎场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穆天子传》: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游记文学作品, 也是先秦帝王的第一部旅游史。
嵇康: 竹林七贤核心人物,玄游家、文学家。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他“长好老庄”;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采药游山泽,会 其得意,忽焉忘返。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 为神”。
阮咸:阮籍侄子,音乐家。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山涛: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向秀:玄学的完成者。 刘伶:中国第一酒狂。 王戎:竹林七贤中的小字辈。
舜帝身体力行,探幽历险。
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大门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关于大禹的传说
我国最早的地理典籍《山海经》即源自大禹。 嵩山汉三阙:少室阙、太室阙、启母阙。 阙:是一种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一般建在
宫殿、祠庙或陵墓门前的两侧,因为中间不相连, 两者之间的空缺形成通道,故称。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陆修静 道教史上的一代宗师。
三、云游中外的释游 释游即佛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和居静修行、 坐禅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释游有两类: 为传经、取经所开展的中外释游;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谈佛理的释游。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最早走陆路来华释游的是大月氏使者伊存。 著名的还有安清、支谶、竺法护、达摩等。 我国魏晋时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释游者朱士行,
所谓逍遥游,是指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 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遨游。
《庄子》:“乘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 垢之外”;“游无极之野”等 。
庄子【人世间】:“闻以有翼飞者也,未闻无翼 飞者也。”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林语堂先生在【论游览】一篇中说,“旅行的真 行以求忘却一切。旅行者所必须的行 具,是胸中的一幅别才,眉下的一双别眼。”
学的地方。
缠丝蛋 无 核 枣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3.士人的游学之旅 代表人物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
① 孔子的近游观、远游观、“比德说”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孝子不登高,不临危。 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君子比德)
开封的禹王台
太室阙
少 室 阙 启母阙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二)骄奢婬逸的帝王娱游
夏桀创造了聚众饮酒人数最多的记录。一次性组 织3000人站在池边豪饮,以“醉而溺死者”为 乐。
商纣王不但“流酒为池” ,而且“悬肉为林,
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 据《史记》记载,纣王“资辩捷疾,闻见甚敏,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玄谈与佛理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和寺庙 一体,园林和人性相谐,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特有 的旅游风格。
魏晋南北朝游人之多,游兴之浓,游迹之广,游 风之独特都是前所未有的,形成了中国古代旅游 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一、旷达的玄游
玄游即为逃避现实,以山水为友,并在其中参悟 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人的自然之性 与自然之情的旅游活动。 玄游起于魏末的“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他们共同的行为即:狂饮、服药、狂狷。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㈢ 司马迁的学术考察之旅
第一次出游线路: 第一站:汨罗江; 第二站:瞻仰舜帝陵墓,采集娥皇、女英的传闻; 第三站:调查大禹治水的功绩; 第四站:访淮阴侯的故乡;然后北上山东曲阜; 第五站: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彭城,以及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