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径曲线病害原因及整治
铁路曲线选型由于受到地形、特殊地物的影响,采用半径小于300米的曲线来绕避障碍,这类曲线在日常工作中称为小半径曲线。
小半径曲线多出现与山区铁路、部分专用线等。
一、小半径曲线病害原因分析
1、离心力平衡难以实现
小半径曲线运用于正常线路,在行车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小半径曲线的离心力随着半径的减小而增大。
见公式(1)
R mv F 2
= (1)
F ——离心力
m ——列车质量
V ——列车行驶速度
R ——曲线半径
我们知道,在曲线上行驶列车的离心力由重力的一个分力来进行平衡,因此当行车速度v 不变时,半径越小曲线外轨的抬高量要求越大,内外轨轨面形成的斜面越陡,离心力得以平衡。
而我国采用公式(2)计算外轨超高。
R v H 2
8.11= (2) 其中v 为速度的加权平均值,它综合考虑了列车的质量、对数和每列车的行车速度得出的平均值。
∑∑=i i
i
i i m N v m N v (3) v ——速度的加权平均值
H ——外轨超高量
N i ——列车对数 由于列车正常行驶速度与v 存在差别,因此实际所需的外轨超高量与实际设置的超高量不一致,存在未被平衡的离心力。
特别列车以v max 、v min 通过曲线时,列车所受的离心力更是难以平衡。
2、横向力较大
列车在轨道上运行,其方向由钢轨控制。
列车能够转弯是由于曲线外轨对车轮的挤压作用。
车轮与外轨的挤压、碰撞,曲线外轨作用于车轮一法向向(动)量,曲线半径越小,瞬时碰撞所产生的法向向量越大,外轨对车轮作用的力越大。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原理,我们知道车轮作用于外轨的法向力也越大。
3、轮轨之间运动复杂
由于曲线半径较小,内外侧车轮与钢轨之间运动、摩擦方式既不是单一方式,也不是完全相同方式,难以描述。
4、线路实际线型与理论线型不一致。
对于曲线,曲线半径越大,实际线型与理论线型越趋于一致。
小半径曲线由于曲线半径较小,弧弦差较大,线路的圆顺性较差,线路实际线型与理论线型不一致。
二、小半径曲线的常见病害
1、外轨磨耗量大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以V max行驶的列车来说,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欠超高,因而未被平衡的离心力必然依靠外轨对车轮的挤压来平衡,造成外轨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磨耗。
2、内轨易出现裂纹等伤损
在小半径曲线上对于以较小速度行驶的列车来说,则存在着过超高,过超高造成内外轨轨面高差较大,列车的重力过多的由内轨承担,随着时间的推移,疲劳强度下降,内轨头部、轨颚容易出现裂纹。
3、钢轨头部剥落掉块
由于小半径曲线受力复杂,车轮与钢轨之间粘着系数增加,轮轨之间的碾压、挤压、打滑往往造成钢轨轨面剥落掉块,掉块深度超过3mm。
4、轨道几何形位不易保持,钢轨接头错牙
小半径曲线的几何形位由于弦弧差别较大,再加上复杂的受力,曲线的几何形位很难控制,曲线的远圆顺度无法保持。
接头处由于冲击力加大,造成接头错牙的产生。
5、易形成翻浆冒泥
小半径曲线地段由于轨道几何形位不易保持,受力复杂,钢轨受力不均匀,道床的道砟一方面已切入路基,形成道砟槽、道砟锅、道砟囊;另一方面易磨耗成道砟粉灰,阻塞道床道砟缝隙,雨水不能及时排走。
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翻浆冒泥,特别是接头处,翻浆出现概率和程度更大。
此外轨面剥落掉块也加大了车轮对钢轨的
冲击,加剧了翻浆冒泥的进一步形成,并造成恶性循环。
三、小半径曲线病害整治
小半径曲线的病害往往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治小半径曲线病害要分析病害的原因、做到预防、整治相结合。
1、合理设置超高
计算超高时所用的v应科学调研,特别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列车种类的变化,行车速度的提高,v的数值应合理进行调整。
这样曲线外轨的超高也应进行调整,做到合理设置超高。
2、勤养护、及时维修确保轨道的几何形位
由于半径较小、弦弧差存在,小半径曲线轨道的几何形位不易保持。
只有平时加强养护维修,做到勤养护,使轨道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并将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半径曲线轨道的圆顺度。
养护维修时可适当增加加固装置、适当增加道床厚度,砟肩适量堆高,接头螺栓紧固程度适中,减少最不利受力状况的出现。
3、加强捣固
加强捣固,保持道床的密实度和弹性,路基面受力均匀,减小过大的冲击力出现,防止道砟切入路基,对减少翻浆冒泥的出现起重要作用。
4、轨面涂油
轨面涂油或其它润滑设备,减少轮轨之间的粘着系数,列车易于转向。
轨面应力峰值和钢轨磨耗量将随之减少,剥落掉块现象也将大为减少。
综上所述,小半径曲线的病害原因在于复杂的受力,特别是我国目前任然采用客货共线铁路,并且大规模提速,给小半径曲线的病害整治带来较大困难。
只有加强平时的养护维修,做到勤养,时刻保持轨道处于良好状态,才能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