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热与温度”的
第5课。
本课活动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喷泉”,经过评价与改进后尝试让“小喷
泉”喷得更高。
本课共由5个环节组成。
环节1“任务”,思考小喷泉的工作原理,提出制作小喷泉
的任务。
环节2“设计”是让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制作小喷泉的方案。
环节
3“制作”是学生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环节4“测试”中让学生测试“小
喷泉”的使用效果。
环节5“评价与改进”是对经过测试的“小喷泉”进行评价,根据
测试结果改进“小喷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热胀冷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通过观察“小喷泉”而知道其中的科学原
理就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
由于学生不知道气体热胀冷缩的效果比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要好,他们不知道在这个小制作中只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因此他们可能会在设计中不会特别考虑容器中水量的多少才合适。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还是较差,本制作需要经过多次测试,期间可能会多次使用热水,因此在使用热水的使用可能还是会不那么注意。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
和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设计与制作的任务,激发对如何制作一个“小喷泉”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设计、讨论、交流、制作、测试、评价
与改进等环节,学生能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制作出一个“小喷泉”。
2.学法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设计与制作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任务、设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的环节,自制出一个“小喷泉”。
四、教学目标
1.会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喷泉。
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3.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4.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对“小喷泉”进行相应的测试、调整。
5.在观察或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草图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过程制作小喷泉。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小喷泉”需要考虑的因素制定方案。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大塑料瓶、小塑料瓶、小玻璃瓶、粗细不同的塑料管、橡皮泥、水槽、热水。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实验室里,两个小朋友正在利用实验器材做“小喷泉”的实验。
问题:能利用其它材料制作“小喷泉”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设计和自制一个“小喷泉”。
(二)活动探究
(1)环节1:任务
提出: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做小制作。
3
交流:可以做什么小制作。
任务: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喷泉”。
(2)环节2:设计
问题:先要进行设计,考虑哪些因素?
交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如何设计,如:选择的材料,做容器的瓶子大小,喷管的材料及粗细,瓶子里的水量,热水的水温,等等。
评价:根据学生是否有依据地设计进行评价。
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内完成设计方案。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构思制定设计方案。
汇报:不同小组的设计方案。
(3)环节3:制作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
(4)环节4:测试
要求:用热水对制作好的“小喷泉”进行效果的测试,仔细观察测试结果。
注意不要被热水烫伤。
汇报:不同小组轮流进行测试的展示。
(5)环节5:评价与改进
提出:参考学生活动手册的评价表,从多方面对“小喷泉”进行评价。
交流:对“小喷泉”进行评价。
要求:根据评价,发现问题,反复测试、评价和改进,让“小喷泉”喷得更高。
活动:分组对“小喷泉”的装置进行继续改进。
八、板书设计
第 22 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
任务设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成品
制作“小喷泉”考虑因素
发现问题后改进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