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与防爆

防火与防爆

防火与防爆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民用建筑中,防止发生火灾的基本原则有如下三点:(1)物料避免处于危险状态。

由于燃烧、爆炸都发生在处于危险状态的物料,所以要使生产和各种环境中的物料尽量避免处于危险状态,也就是使危险系统不能形成。

这就是为什么查勘时要看库房货物的存放状态,库房和生产车间是否明显分开了。

使物料处于危险状态的因素有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浓度、温度、压力······(2)消除一切足以导致着火的火源,以防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3)采取一切阻隔手段,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扩展。

这就是为什么查勘时要求货堆之间要有所间隔,货堆不要太高,库房面积过大时中间要用墙间隔(若为易燃易爆品,应采用防火墙)。

第一节火源的控制和消除火灾和爆炸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是发生一切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本条件。

任何防火防爆措施的要点都是制止这三因素的同时出现。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着火源一般有明火、高温表面、冲击摩擦、自燃发热、电火源、静电火花、光或热的辐射以及非生产用火等八种。

这些着火源是引起易燃易爆物质着火,从而引起燃烧、爆炸的常见因素。

一、明火生产过程中的明火主要是指加热用火、维修用火以及其它火源。

①检查时主要看企业内是否动用了明火及是否有明显的禁烟禁火标志。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和装运可燃物料的贮槽和管道内部,不得用明火和普通照明灯,必须采用防爆灯具。

②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厂房和罐区内,应尽量避免焊割作业,通常应将需要检修的设备和管段卸至安全地点修理。

进行切割、焊接作业的地点要与有易燃易爆危险的厂房、生产设备、管道、贮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二、摩擦和撞击机器上转动部分的摩擦,铁器的互相撞击或铁器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火灾爆炸事故的起因。

机器上的轴承缺油,润滑不均,运转时会因摩擦而发热,引起附近的可燃物着火。

因此对轴承要及时添油,保持良好的润滑,并应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污垢。

检查时主要看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看有无专人保管、维修),是否定期给脂加油,设备是否脏污(此种原因很容易引起机器设备损坏,机损险风险)。

同时,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储存和运输时,对其就有很严格的要求(此种风险主要由人的因素引起的)。

三、高温表面工业生产中的加热装置、高温物料输送管线、高压蒸汽管道及一些反应设备等,其表面温度比较高。

要防止易燃物料与高温的设备、管道表面相接触,以免着火。

检查时主要看企业内生产车间和库房是否明显分开,生产车间内是否堆放了大量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及其存放方式,存放时是否与机器设备距离过近(一般应在8米以上)。

四、自燃发热硝化棉、赛璐璐、黄磷等容易引起自燃着火,含油物质和煤(褐煤易自燃,烟煤可自燃,其它煤难自燃或不自燃)也会因自燃发热而着火。

硝化棉、赛璐璐的自燃大都发生在高温潮湿的夏季,在温度较高的下午或傍晚尤其容易发生。

所以硝化棉、赛璐璐应存放在通风阴凉处。

黄磷一定要放在水中和空气隔绝,以免发生自燃。

油抹布、油棉纱应装入金属桶内,放置在安全地方,并应及时清理。

煤堆不宜过高过大,以防煤的自燃。

五、电火源在火灾和爆炸事故中,因电热和电火花引起的事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把电热和电火统称为电火源,电火源分类图如下:对上述电火源分类图说明如下:1、由图可知,电火源分为两大类,即电火和电热。

所谓电火即电气原因产生的火,它包括电火花和电弧,可以直接点燃可燃物或爆炸性混合物引起火灾爆炸;电热即电气原因产生的热,它可使可燃物温度升高引起自燃,间接引起火灾爆炸。

所以电火和电热都可以成为电火源。

●2、①检查时主要看车间及仓库内是否有明火作业,有明火作业时附近是否有易燃可燃物;②电线拉放情况(明线还是暗敷,电线还是电缆),是否从货物中穿行,是否有金属管或阻燃硬塑套管保护;③灯泡安装情况(易燃易爆场所是否为防爆灯,潮湿多尘场所是否为防水防尘灯),是否离货物太近(主要指日光灯管、碘钨灯、高压水银灯和灯泡),因为白织灯灯丝温度高达2000~30000C,灯泡表面温度40W者约为50~600C,100W者约为170~2000C,200W者约为170~3000C。

仅就其表面温度之高,不但能烤燃布、棉、纸、草、软木等多种易燃物品,还能直接引燃乙烷、汽油、异戊二烯、乙醚、二硫化碳、硝酸乙脂等多种蒸气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

④连接事故主要是虚连,即接触不良,当二个应该连接的元件或接头虚连时,即可能造成空气间隙产生打火现象(如拔、插插头,因此检查时看是否有临时接线板,看插头是否插紧)。

发热使导体接触面氧化并生成氧化层薄膜,增加了接触电阻,这种接触电阻可成百千倍地增大,氧化速度与触头表面温度有关,当发热温度超过某一临界温度时,这个过程就会加速进行。

弹簧接触部分的弹性元件会被退火,压力降低,接触电阻增加,恶性循环加剧,最后会导致连接状态遭到破坏,严重时造成局部过热火灾。

●4、防静电(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很多,最简单易行的有如下两个):①静电接地。

1.接地对象(静电接地对疏导孤立导体上的静电荷是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接地对象为:)(1)凡用来加工、贮存、运输各种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可燃粉尘的设备,如油罐、贮气罐、油品的运输装置,过滤器、吸附器等均须接地。

(2)输送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管道必须联接成一个整体,然后进行良好的接地。

(3)注油漏斗、工作台、磅秤、金属检尺等辅助设备应予接地,并与工作管路互相跨接起来。

(4)在可能产生静电和累积静电的固体和粉体作业中,全部金属设备或装置的金属部分如上光、托辊、磨、筛、混合、风力输送等均应接地。

(5)采用绝缘管运输物料时,为防止静电的产生,管道外部采用屏蔽接地,管道内衬有金属螺旋软管并接地。

(6)人体是良好的静电导体,在危险的操作场合,为防止人体带电,对人体必须采取良好的接地。

(7)对非导体材料采用涂导电涂料接地,为防止绝缘体带电,绝缘体表面可以涂上导电涂料,使其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2、接地要求(1)室外贮罐如已有防雷接地可与静电接地共用,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且每罐至少有两个接地点,其间距不得大于30m,且接地点不应设在进液口附近。

(2)室外贮罐如无防雷接地,需单独进行静电接地,其静电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0Ω,且有两个接地点,其间隙仍然不得大于30m。

(3)在无强电的场合,可不考虑人体误触电的危害,静电接地电阻可在1000Ω以下。

3、接地方法(1)固定设备的接地。

静电接地与一般电气设备的接地相比,不需要过高的技术。

重要的是接地可靠,并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

因此连接良好(采用焊接或铆接,也可用压接端子螺母紧固)。

并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要求1.25mm2截面的实心线或绞合线为宜)。

(2)移动设备的接地。

一般采用鄂鱼嘴夹子、电池夹子或押入式连接器等,也可用导电纤维或导电布接地。

(3)采用导电覆盖层。

导电覆盖层一般是使用导电涂料或掺有金属粉和石墨粉的聚合材料。

覆盖层可以完全覆盖亦可以不完全覆盖,但应满足未涂覆盖层的部分。

(4)采用导电地坪。

导电地坪也称为导电地面,是一种消除人体静电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方法是人所贮存的静电荷通过导电工作服、导电鞋和导电地面,构成一个接地系统,可把人体静电导走。

②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

对于吸湿性材料,如果增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绝缘材料表面就会形成一薄层水膜,水膜厚度约为10-9cm,由于水雾中含杂物或金属离子,所以使物体表面形成良好的导电层,将所积累的静电荷从表面泄露掉。

例如在许多纺织厂,当相对湿度增大到70%以上,消除静电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增湿对于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棉织品、纸张、橡胶等吸湿材料的防静电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炼油、化工、粉体加工、橡胶、塑料、纺织等行业,必须充分注意静电的危险。

第二节建筑物耐火等级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根据建筑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下的变化特征,分为三类:(1)非燃烧体是用金属、砖、石、混凝土等非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

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

(2)难燃烧体是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材料作基材而用非燃烧材料作保护层的构件。

难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

例如,沥青混凝土,经过阻燃处理的木材、水泥刨花板以及木骨架两面加钢丝网抹灰,或板条抹灰墙等,都属于难燃烧体。

(3)燃烧体是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

例如,木柱、木梁、纤维板、胶合板吊顶等。

这种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能立即起火或微燃,而且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

2、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在建筑物内发生的火灾,从可燃物点燃开始,发展到可燃物的全面燃烧,它的温度是沿着一定的规律上升的。

标准火灾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掉支撑能力,或产生穿透裂缝,或背火一面的温度升高到2200C时止,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

显然,建筑构件受火作用的时间超过耐火极限,构件将不能阻止火势的蔓延。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和吊顶等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划分为一、二、三、四级。

一级耐火等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合结构;二级耐火等级是钢结构屋顶、钢筋混凝土柱和砖墙的混合结构;三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和砖墙的砖木结构;四级耐火等级是木屋顶和难燃烧体墙组成的可燃结构。

我国大部分火灾的延续时间为1.0~2.0h,目前建筑物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其钢筋保护层厚度约为1.5cm,根据经验其耐火极限一般大于1.0h。

因此,将二级耐火等级的定为1.0h;一级耐火等级的定为1.5h;三级耐火等级的定为0.5h;四级耐火等级的定为0.25h。

4、工业建筑的厂房和储存物品的库房耐火等级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是防火设计的主要依据。

只有确定了火灾危险性的类别,才能相应地确定应采取的防火、防爆措施。

为了确定类别,必须首先分析生产过程的火灾危险性,对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主要是了解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危险特性,所用危险物质数量,生产中采用的设备类型,选择的反应温度、压力等工艺条件,以及其它可能导致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各种条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危险性的特征,将生产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如下表。

280C≤闪点<600C≥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生产和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一般要求甲、乙类生产厂房和甲、乙类物品库房都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丙类生产厂房和丙类贮存物品库房宜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但层数不高、面积较小时也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丁、戊类生产厂房和丁、戊类物品库房则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