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案环境工程专业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师培养标准 (2)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师培养案 (7)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师企业培养案 (18)一、培养标准(一)总体要求作为卓越环境工程人才,除了要具备21世纪所有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应顺应、社会及学科自身发展需求,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多层次和多面的能力以及综合的素质修养。
鉴于此,本计划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宽厚理论基础知识,通晓专业技能和研究法,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工程领域从事不同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工作,并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研发型卓越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特征目标1 系统学习并扎实掌握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1.1 工程科学基础1.1.1 数学物理基础1.1.2 化学基础1.1.3 生物学基础1.2 工程技术基础1.2.1 化工基础1.2.2 工程设计基础1.2.3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1.2.3 计算机基础1.2.4 工程材料及设备基础1.2.5 工程经济分析基础2 系统学习并扎实掌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2.1 系统学习并掌握环境污染识别、评价、控制和调控管理等面的专业知识;2.2 受到环境工程实验技能、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营等基本训练,具有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理论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3 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法,了解环境保护及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与开发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2.4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对环境工程领域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等面的能力。
3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对人类健康、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关怀理念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3.1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敢于负责任,并与世界工程界保持同步;3.2 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4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4.1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4.2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学会擅于控制自我、换位思考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灵活多样的式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4.3 具备较强的工程表达能力,能以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工程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熟练将现代交流媒介(电子、多媒体等)应用于人际和工程表达;4.4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可运用其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正确的沟通与表达。
5 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1 掌握文献检索、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法5.1.1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法;5.1.2 能正确使用网络技术,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5.1.3 具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
5.2 具有时代发展观和适应发展的学习能力5.2.1 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5.2.2 能跟踪专业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5.2.3 能够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5.3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5.3.1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5.3.2 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三)培养模式本计划采用应用型工程师和设计型工程师贯通培养式。
设计型工程师培养在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目标基础上,强化学生自然科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潜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为有效地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包括:1. 本科阶段(3+1)本科阶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前3年是本科课程学习阶段,与四年制本科的前3年共用模块;最后1年为实训及毕业设计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导师)。
2.硕士阶段(1+1)硕士阶段前1年修学研究生课程,后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完成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阶段参照现有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
3.博士阶段(1+1+1)工程博士为3年制,前1年为博士课程和博士论文开题,中间1年为与企业联合培养阶段、最后1年为博士论文提高阶段。
(四)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表1: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注:带*的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课程。
二、培养案环境工程专业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专业名称环境与安全类代码0810专业名称环境工程代码081001(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宽厚理论基础知识,通晓专业技能和研究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工程领域从事不同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工作,并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研发型卓越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2.基本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环境工程研究、设计、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了解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具备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具体要:(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良好的人文艺术类相关知识,熟练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实验法与操作技能,接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初步具备本专业的科研、开发和服务能力。
(4)了解环境工程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6)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三)、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工程监测(ENV37301T ,40学时,含1专业实验) 环境工程微生物(ENV41400E ,48学时,含16学时实验)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ENV37302C ,42学时,含10学时上机) 水污染控制工程(ENV36500T ,56学时,含1专业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ENV34500T ,56学时,含1专业实验) 固体废物工程(ENV35700E ,72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环境工程设计(ENV39201P )(四)、总学分及分配毕业最低学分:193学分。
其中,必修课117学分,实践类课程38学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五)、总教学数及分配总教学数:161,理论教学数112,实践教学数:46(六)、学制(修业年限) 四年(弹性学制3~6年)(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表一专业:环境工程(081001)年级:2012表二英语能力表三计算机能力表四工程设计能力三、企业培养案(一)企业培养目标及其实现矩阵1、企业学习培养目标作为校园学习的延续,企业学习和实践应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以社会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全位训练和强化学生工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人际交往等面综合能力的目标。
2、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容包括工程认知、工程应用、工程设计与创新、职业训练与继续教育、职业实践等六部分容,其中职业训练与继续教育、职业实践两部分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拓展容,是为统一高等教育和职业实践两个培养环节,最终获得国际通行的注册工程师资格而设置。
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
表2:企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与创新筑物/设备的选型;关键构筑物/设备设计等图纸,答辩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采用有机链条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的个体毕业课题容相互衔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而且在学生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15 设计单位企业导师指导,校导师辅助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集中答辩3、组织管理体系“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托单位为化学工程学院,由学院进行管理,接受由主管校长负责的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与工作组的指导。
学习阶段实行班主任、校外双导师负责制。
3.1 培养计划我国环保行业企业数目众多,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程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行的企业,也有从事产品开发的环保设备企业。
因此,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具体的培养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制定,但基本应包括以下容:(1)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和规章制度学习,包括企业的类型、业务围、各类注意事项等;(2) 与企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培训,包括产品知识、基本技能等,可以采用授课、见习等多种式;(3) 研究向与导师设立:选择研究向的基本原则是本着解决企业的现实需要,同时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志向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聘请本企业该向技术专家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主要负责该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工作;(4) 课题选择:应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向,选择紧密贴近企业需求、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课题,在校外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其中本科阶段课题应该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实践性强,初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课题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要求,重点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名能够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型卓越环境工程师;(5) 考核:企业考核容主要是“卓越环境工程师”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表现和成绩评定,主要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部分。
本科阶段可根据学生所选课题采用论文、作品或报告的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具有区分度的成绩评定。
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可根据学生所选课题采用论文、设计作品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在得到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同意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生毕业考核、答辩。
企业培养环节实施时的企业培养案应体现如下能力与素质标准:①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②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③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④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⑤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⑥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2 学籍管理与质量保证为确保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障教学质量,拟采取如下一系列措施:(1)成立“校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共同把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质量关。
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在各友好协商的前提下签订三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收获。
(2)建立从由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组成的,从计划、运行、控制、反馈到改进在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教学计划定期修订制度、校院两级教学巡视制度、教学运行定期检查监控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制度、教学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