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2017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二)组织与制度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 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专业委员会” 在杭州城里,现更名为“中国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991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 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出版并发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讨论教 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及专题研究。
ONE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教育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创始 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弥尔.迪尔凯姆, 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为何迪尔凯姆,被誉为“教育社会学之父”?
1 创设教育社会学学科
1913年,迪尔凯姆获任“教育学与社会学”教授 之时,教育社会学才得以产生。
研究的方法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 规范性的方法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 则以验证性的方法进 行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同
传统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为中 心,主要研究与学校教育相关的 社会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新兴教育社会学则以社会为 中心,主要探讨教育对社会流动、 社会变迁等过程的影响。
法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TWO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1
陶孟和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1922年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陶孟和的《社会 与教育》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社会学在中 国的创建。
创建时期的学科建设概况
1、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译介西方教育社会学著作 3、尝试创建中国的教育社会学
2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1. 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2. 学科理论自身的建设 3. 针对地区热点的研究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 1. 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相关 2. 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 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 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研究发展新动向
1. 越来越多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活动 2. 越来越重视国际间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 作 3. 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将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进行协作 4. 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从宏观到微观 5.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将日益普及,由美国扩大到世界各国
1
重新建设
2
发展和扩大时期
3
扭曲显著化时期
4
调整和怀疑时期
5
转换盒摸索时期
和确立时期
1、重新建设和确立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教育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949年大学开始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1950年成立全国教育社会学学会;
1951年出版全国性的专业杂志《教育社会学研究》
2、发展和扩大时期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成立了“全美教育社会学研究会”。
1
教育社会学学科 的制度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社会学 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规范 性和描述性特点。
3
学派纷争时期
教育冲突论、教育互动论
教育功能的垄断时期
•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机关刊物更名为《教育社会学》; •世界上第一个理论流派——教育功能论。
2
理论融合时期
•宏观与微观融合; •量化与质化研究并存和融 合; •各理论派进行自我修正。
(三)学术研究进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界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 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分层、 民主与教育、大众传播与学术个体社会化 等宏观教育社会问题上的探讨取得了较大 进展; 在微观教育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也取得 了一定成果,如鲁洁和吴康宁主编的“教 育社会学丛书”,包括《学校生活社会 学》、《课程社会学》、《课堂教学社会 学》和《家庭教育社会学》。
证验性研究 实证主义社会学者倡导,重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教育 系统与过程里面的群体关系 研究领域: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其组成分子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新兴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 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 杨昌勇: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的回顾,《教育 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 吴康宁:《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上、下)。
谢谢
Thank you
1
布迪厄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等》、《国家精 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述对教育 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人文科学 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术构建起来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 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规范性研究 证验性研究
规范性研究 规范:也称社会规范,是指一切已建立的群体中引导成员作出反 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思想 规范研究:以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或行为通 则为依据,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知识的教 育应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5、转换和摸索时期
一是以“第三次基于 改革”的改革动向为 背景,对基于制度、 资格制度及学历、去 向研究。
二是在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对 社会性别问题高度关心的背景下,社 会性别研究、少数民族研究、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 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实证研究(如调 查及统计方法),也有大量的用民族学 方法论的研究。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 历史和发展
王碧梅
教育社会学诞生在法国,但随 后在美国和英国很快得到了学 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到20世纪 80年代,教育社会学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 显学,成为了最热门、最高产 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之一。
目录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传 统 教 育 社 会 学
研究内容
1. 教育引导社会进步 2. 理想社会教育目标 3. 社会学原理的教育应用 4. 人的社会化 5. 教育人员问题 6. 教育社会地位和区域地位 7.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社区交互 作用
从传统教育社会学到新兴教育社会学(20c中叶以后)
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的分支,把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其做社会学的分析。 60—70年代:对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做了进 一步研究。对学校社会学的进一步研究。 70—80年代:社会学家参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 价的研究。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主要考察分析教育系统和社 会化的机制,并试图确立作 为政策科学或纯粹科学的教 育社会学。
3、扭曲显著化时期
日本经济社会和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 境污染、学历至上注意、校园暴力等严重的社会 问题。此时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这些问题,进入 了市政注意研究阶段。
4、调整和怀疑时期
出现了后结构主义研究的倾向。 研究的主题有:教师、教室的社会学研究、学校文 化研究、阶层文化研究、脱轨和不正当行为研究以及 基于的社会史研究等。
3、学派纷争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教育功能论的垄断地位受到了的强力冲击,逐渐失去了其支配地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冲突论
VS
教育互动论
柯林斯的学历社会理论、鲍尔斯和金蒂 斯的直接再生产理论、伊里奇的非学校 化社会理论等。
23,879
戈夫曼的拟剧性互动理论、加芬克尔 的常人方法理论等。
4、理论融合时期
之后,“教育机会均 等”、“教育与经济的 关系”和“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其研究的主 线。
2、“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 新 ” 教 育 社 会 学 研 究 阶 段
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的召 开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更加关注微观教育 问题的研究。
“新”教育社会学主要新在:
代表人物:麦克.扬和伯恩斯坦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一是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融合
二是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并存和融合
三是个理论流派开始进行自我修正
英国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1
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2
1.关注教育改革阶段
关 注 教 育 改 革 阶 段
20世纪到1944年教育法案颁布时期, 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主要是教育 机会的不平等。
THREE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 认识论困境
将教育社会学归 属于规范教育学 学科
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 论突破
01 02
01 02
教育社会学是社 会学的分支学科
将教育社会学归属 于应用型社会学学 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 会学的特殊理论 学科
知识回顾和拓展
萌生阶段(19c末到20c初) 孔德 斯宾塞 华德 杜威 涂尔干 扩展时期(20c初到20c中叶) 苏则罗 韦伯 华勒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苏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1. 科技发展条件下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和变化 2. 教育的社会决定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3. 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5. 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6. 学生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 7. 青年学生的社会定向、劳动就业与继续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