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衣的形态与结构
粉芽聚生在一起形成粉芽堆 (soralium)。
Soredia in Nephroma parile
裂芽(Isidium)
裂芽是地衣体表面上的小突起
小裂片(Lobule)
呈小叶状,有明 显的背腹之分, 常发生在叶状地 衣的边缘上。
杯点(Cyphella)
假杯点(Pseudocyphella)
衣瘿(Cephalodia)
亚型三、胶质状地衣体
猫耳属(Leptogium sp.)
小 的 地 衣 生 态 群 落
(三)枝状地衣
根据枝状地衣体的特点可分为下列6个亚型: (1)亚型一:直立的管状体 (2)亚型二:直立的柱状体 (3)亚型三:灌木状 (4)亚型四:带状体 (4)亚型五:线状体 (6)亚型六:丝状体
亚型一:直立的管状体
亚型六、丝状体
小笠原绒衣(Coenogonium boninense)
担孢子
担子
担子地衣
Omphalina encetorum (left) Cora montana
二、地衣的内部结构:
(一)层次
同层地衣:蓝细菌均匀地分布在地衣体; 异层地衣:有皮层、藻层、髓层之分。
上 皮 层
髓 层
茸毛
下 皮 层
第一章 地衣的形态和结构
地衣是一类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的联合体。 光合共生体:藻类和蓝细菌 真菌共生体:子囊菌、担子菌 一、地衣体的外部形态 二、地衣体的内部结构 三、地衣体的附属机构
一、地衣的外部形态
(一)壳状地衣
亚型一:菌丝缠绕的藻细胞群排列成而成。 亚型二:地衣体完全生长在它的基物内部。 亚型三:地衣呈痂状。
黑瘤衣属(Buellia) 和饼干衣属(Rinodina) [采自泰山]
(二)叶状地衣 叶状地衣体又可分为3个亚型: 亚型一:脐叶型地衣体 亚型二:多型性叶状体 亚型三:胶质状地衣体
亚型一:脐叶型地衣体
疱脐衣属的一种(Lasallia sp.)[武夷山]
亚型二:多型性叶状体
假杯点衣属的一种(Pseudocyphellaria sp.) [武夷山]
external cephalodia
衣瘿是地衣体表面上含有蓝藻的瘤状 突起,与地衣体是不相连通的。分外 生衣瘿和内生衣瘿。
internal cephalodia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假薄壁组织、假根、茸 毛、缘毛、杯点、假杯点、粉芽、裂芽、小裂片、衣瘿
2.地衣的生长型有哪些?并说明其各自的形态特征。 3.什么是异层型地衣和同层型地衣? 4.典型的叶状地衣体的组织结构有哪些? 5.地衣的附属结构有哪些?哪些为地衣所特有?有何意义? 6.常见的地衣体光合共生物有哪些?
假根
异层地衣(左)与同层地衣(右)
皮层 藻层
髓层
中轴
Radial cross-section of a portion of the thallus of Usnea densirostra
(二)共生藻
藻类和蓝细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ccobotrys
Trebouxia Chlorella
Nostoc
Coccomyxa Stigonema
(三)共生菌
构成地衣体的真菌称为共生菌。 1、子囊菌门(Ascomyceta) 98% 核菌类(Pyrenomycetes)和盘菌类(Discomycetes) 2、担子菌门(Basidiomyceta) 0.4% 伞菌目(Agaricales)和革菌科(Thelephoraceae) 3. 不完全地衣(Fungi Imperfecti)1.6% 如地茶属(Tamnolia)、赖屑衣属(Lepraria)等。
亚型一:菌丝缠绕的藻细胞群排列成而成。 癞屑衣属(Lepraria)[武夷山大王宫]
亚型二,地衣体完全生长在它的基物内部,仅以其微型子实体 外露于基物表面或因含有色素的地衣体使基物变色而标志着地 衣的存在。
文字衣属(Graphis)的几个种[武夷山]
亚型三,地衣体呈痂状,即类似于伤口表面上凝结而成 的块状物。
三、地衣的附属结构
具无性繁殖潜能的结构:
粉芽、裂芽、小裂片
其它结构:
缘毛、假根、茸毛、杯点、假杯点、衣瘿
假根(Rhizine)
1、单一型 2、瓶刷型 3、分叉型
缘毛(Cilium) 绒毛(Tomentum)
粉芽(Soredium)
粉芽是少数菌丝缠绕1个或 几个藻细胞由地衣体内突破 上表皮后在表面形成的粉末 状微粒。
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
亚型二、直立的柱状体
珊瑚枝属(Stereocaulon sp.)
亚型三:灌木状
鹿蕊属(Cladina sp.) [武夷山]
亚型四:带状体
树花属(Ramalina sp.)[泰山]
亚型五:线状体
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
[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