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声音是什么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可以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和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实验分析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准备纸、音叉(锤)、烧杯、水、扬声器、粉笔头、蜡烛、钢尺、钟罩实
验、抽气机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知道上课了该进教室安静下来呢?
——听上课铃声。
这是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举例:你还知道哪些应用声音获得信息的例子?
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新课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如何使手中的纸发出声音?——各组分别活动,最后请2~3组同学上台交流方法。
(对方法独特的同学加以表扬)
猜想: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发出声音时,发声的纸有何特点?
——纸在振动
出示一音叉、锤,请学生设法使其发出声音。
思考:如何证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被溅出;而音叉不发声时放入水中,则水不溅出。
演示1:将粉笔头放在扬声器纸盆上,粉笔会随音乐起舞。
演示2:用钢尺压在桌子一端,使之振动听到声音,用手指止住振动则声音消失。
师生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学生体会:将手指按在喉的两侧先后发声—不发声,你发现了什么?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请学生判断前面实验中的声源各是什么?——振动的声带、振动的钢尺、振动的音叉。
思考:液体、气体可以作为声源吗?请各举一例
师生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话,声音能够传到教室后面的同学那儿,这时是什么把声音传过去的呢?——空气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它能不能在其它物质中传播呢?
学生活动:手击桌面,坐直了听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声音有什么变化?(注意敲击力度相同)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听到的声音比较响亮,这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提问: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请就生活中体验举一例。
演示3:将发声的音乐小元件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音乐。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设疑:若离开了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环境中能否传播呢?
演示4:钟罩实验现象: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怎样在固体、液体、气体这些介质中传播呢?
投影:将粉笔头丢入水中,水面形成波纹;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
教材P9图1-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演示5:扬声器发声时,放在前面的烛焰会晃动。
教材P10“生活物理社会”
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四、声速
提问:下雷阵雨时,电闪雷鸣,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
——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先见电闪后闻雷鸣,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快慢
思考:如何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材P10活动1.8“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阅读教材P10最后一段内容,可知:
⑴在通常情况(15℃)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⑵在不同的传声物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 气
现象解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3、回声阅读教材P25信息库“回声”
⑴形成: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
回声。
设疑:在教室中声波有被反射吗?为何听不到回声?
⑵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时间间隔0.1秒以上。
计算:要区分原声和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解:1/2×340×0.1=17
若人与障碍物距离不足17米,声波被很快反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介绍:北京天坛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