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堤岸下的景观_大田均溪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

3、堤岸下的景观_大田均溪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

2009年第3期总第129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No3・2009Vol ・129堤岸下的景观—大田均溪滨水景观带方案设计吴力立(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50003)摘 要:在城市化扩展过程中,那些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出于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设需要,河岸两侧被高而垂直的堤岸所割裂。

河流丧失了自然属性,并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个案例试图说明针对现状滨水两岸道路狭窄,如何在甲方要求不破坏现状防洪堤岸工程情况下,对其进行设计,使这昔日可达性极差的滨水带,变成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游憩地,重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原初感受和对场地空间所带来的乐趣,创造一种当代人的景观体验空间。

关键词:防洪堤岸 曲线 挡墙 滨水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4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9)03-0003-03The landscape under the embankment 2design for Junxi of Da Tian w aterfront landscapeWu Lili(Fujian City &Town Planning &Designing Institute 350003)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the drainage and hardening of natural river channels is in the ascendant ,no matter in big or small Chinese cities.Both banks have been split by high and vertical embankments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projects.This results in the loss of rivers in natural attributes and the adverse effect on environment.The aim of this case is to try to indicate how to design based on the request of party a not to undermine the present flood control embankment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waterf ront cross 2strait roads are narrow.This design is to let the waterf ront zone become an attracting city open space ,arouse the original feeling to life and the f un brought about by space at the bottom of people ’s heart ,and create a kind of modern landscape experience space.K eyw ords :Flood control embankment Curve ,Retaining Wall Waterf rontLandscape 作者简介:吴力立,男,1968年出生,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建筑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收稿日期:2009-02-161 项目区位及背景福建三明市大田县-均溪河流由南往北横穿大田县城,把县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为大田县城独特山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规划地块南至南门桥,北至东兜桥,全长约780m ,设计范围总面积约5公顷,为均溪所处的城市中心地段。

2 挑战和机会场地有以下几大特征,它们为设计提出了挑战和机会。

2.1 自然因素2.1.1 雨季分明福建闽北地区雨季分明,平时枯水期溪水流量很小。

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溪流无水。

2.1.2 良好的自然禀赋其一,本地段内的水位浅,平均水深不大于0.5m ,可见水中裸露岩石。

其二,水位缓———现状河道宽55-75m ,东兜桥头及南门桥头两个自然滚水坝间水面落差仅015m ,坡度0106%。

设计地段内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菖蒲和芦苇为主。

2.2 人为因素2.2.1 人多地少县城地处山区,城中开阔的场地十分有限,目前中心人口近八万,由于没有像样的休闲广场,夜晚市民都到县政府大院里散步,玩耍。

城市地少的严重性日益突出。

2.2.2 两岸防洪堤现状防洪堤按50年洪水一遇标准设计,高而垂直的堤岸造成了自然的溪流被硬化;现状景观很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割裂溪流和人亲近的感情。

对于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结合县城现状的经济条件,要拆除两岸防洪堤及周边的民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是不现实的。

2.2.3 开发压力沿溪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两岸已经建成大量住宅,沿溪两岸的道路狭窄,东岸滨河道路路面宽12m ,外侧人行道狭小。

西边道路宽度仅415m 。

新的房地产项目也在进行中。

3 设计目标基于以上场地分析以及与城市的关系研究,发现,如何避免对现有防洪堤及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本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依据该段河道“滩平,水浅流缓”的特点,方案采取在不破坏防洪堤坝的原则下向溪流要地的反常规设计方式,通过结合功能因地制宜在滩地上设置亲水活动平台,改变现状单一的断面形式。

并且使其低水位溪流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

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滨水走廊。

而平时这些滨水走廊则是县城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图1)。

图1 总平面图4 设计方法与形式通过洪水排涝“自然”形成的曲线形式,以顺水的曲线形式“顺势”划分不同的场地空间,并把各部分场地功能有效地加以组织,贯穿起来,加强曲线持续,呈现动感的滨水意境(图2),在场地的内外插入了一些乡土片段化的场景,这些场景或提示进入,或限定空间,既丰富了空间,同时在较长的空间序列里又注入了趣味性,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景观环境场所。

场地空间之间相互借景,做到移步换景,景景相扣。

5 设计对策与景观构成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案例中提出几点来探索。

5.1 整合两岸的道路交通组织对场地西岸狭窄的道路改造成滨水人行道路,禁止车辆通图2 “曲线”岸线效果图往。

东岸道路改造成单行车道。

场地主要入口设置在东岸,并设置地面停车位,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5.2 挡墙更新现状堤岸落差大,最高地方达到6.8m ,最矮的地方也有3m ,在立面上设计成不规则凹凸几何变化,分为三个层块“现状挡墙(代表场地记忆),植物墙(代表软质空间),文化墙(代表文化传统)。

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凹凸几何块无规则的穿插变化贯穿整条带状型挡墙中,并对挡墙进行各个地段的文化主题功能分区,展示地域的文脉(图3)。

通过软硬材质、虚实空间、新旧历史文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大大丰富挡墙立面景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文化墙的设计同时也提供给当地文化界人士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雕刻,绘画,涂鸦等不同方式展示地域的文明历史。

这个可变因素的墙体可以随时间的改变而进行修改更新,日趋完善。

5.3 卵石滩溪流中曲线勾勒的冲刷沉积区域将设计成卵石滩。

在溪石缝中生长出野生芦苇、菖蒲,蒲公英等喜水植物,形成天然的溪边草木区。

5.4 非连续的绿化带设计在滨水岸线中,零散分部着多个绿地斑块,通过滨水走廊,立面的植物挡墙块和上平台的带状绿化带将这些绿地斑块串起来,形成滨水中的“绿宝石项链”(图4),这些非连续性的绿图6 断面图地斑块在功能和人的情感效应上是连续的,并不使人感到突兀。

并以此为契机,为场地平添了许多生机和乐趣,也给游人意外的惊喜,最终形成完整的绿色景观格局。

6 功能之外的追求景观设计不单是物质场地图5 桥头鸟瞰效果的合理组合,还应使人获得愉悦的情趣和丰富的生活经历。

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超出物质功能之外的精神。

把场地归总为一个可以慰藉灵魂的精神场所,我们在设计岸景的同时也让水景产生视觉效果,岸上的曲线勾勒出水体的龙形轮廓造型。

随着工程的结束,溪流恢复昔日清澈的水面,站在桥头,当微风吹来,望着潺潺的溪流水面起伏,粼粼的波光摇曳,显出点点的龙鳞,像透明的水晶宫,一条蛟龙仿佛要游出水面。

场地特征和美景组成一幅天然画卷。

这种岸景和水景相互“借景”的视觉设计手法也是本案例中的一个亮点。

7 结语该方案设计已被当地政府接受通过,但由于其它客观因素,暂未实施。

对此,我们充满期待,这一滨水景观策略手法的引入将有利于城市防洪堤岸的有机更新。

方案设计中我们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灵感与形式启示,溪石、滩涂、绿洲小岛、滚水坝、野生植物等现状物质体的融入(图5、图6),使场地既有强烈“人工味”,能很好满足城市功能的需求,也保留了溪流原生态的记忆,粗犷中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现代感,是通过设计对河流穿越城市形态的一种理性演绎。

项目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项目委托单位:大田县建设局设计单位: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考文献[1]刘小波.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2]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 〗。

中国园,2003(01):52-54.[3]俞孔坚,陈晨,牛静1最少干预———绿林中的红飘带[J ].城市环境设计,2007(1):19-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