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

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 一、填空题,自1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课时。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3 ,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 2 的实践性课程。

、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密切联系3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4、综合实践活动以想、““创作”““探究”、设计”、““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体验象”、“反思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5 。

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6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

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7、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8 。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9 。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10、综合实践活动是由设置、由、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11 的学习活动。

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12 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实践活动,以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1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14、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15 。

方案的,又是活动方案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教“”16、教师既不能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而应把自己的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17 。

强调13/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18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

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19为并在小学生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课320、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生活动的。

的发展为宗旨,以培,促进学生21、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养学生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22、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

23、小学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和做中学”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4、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

“学中做”为主。

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25、小学3-等方面。

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26、小学3-6,27、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

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二、简答题、综合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1 4、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综合实践6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性学习87、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是什么?活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的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是什么?9、社区服务与社会1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一般12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理念程序是什么?1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是15、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什么?14 如何选择的?三、论述题、谈谈你在、结合自已的实际教学谈谈如何选好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21 综合实践课中是如何转变角色的13/ 2、谈43、谈谈教师在综合活动教学中提升教育品质,更新理念的重要性、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5谈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导的有效性6、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加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的重要性7、谈谈目前综合实践的教学现状及观念更新,课堂教学结构改变的方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创设氛围,激发探究兴趣813/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标准2016/6/19更新时间:点击数:15162 文章来源:作者:佚名网络总体概要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年级)学生的一—79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门必修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3课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整体性个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化的不同构成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13 / 4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考察”、“实验”去,在“做”、“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自主性4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5.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13/ 5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

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