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与世界

近代中国与世界

1.历史的由来:英语历史意为“一个人的点查记录”;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意为“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2.历史的主要含义:历史,或简称史,历史的第一个含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3.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考古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社会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4.学习历史的原因: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

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於是乎在。

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然而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5.“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

“世”为时间意,即迁流之义,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

“界”为空间意,指方位。

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

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

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

6.(1)中国传统社会的“天下观”:“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界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出的一套世界秩序观。

它具有鲜明的人文和政治含义,既体现了“天下一家”的高级旨趣,又显示了森严的尊卑等级特征。

(2)“天下观”的具体含义: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二、一种人文与政治的构想1、体现了“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2、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华夏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7.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二、社会经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的主体。

三、军事上: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的武装力量,八旗兵约有20万,绿营兵约有60万(1812年),另外还有临时招募的乡勇。

除京都以外,驻地高度分散。

当西方军队已经使用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炮时,清朝士兵仍沿用数百年来的旧式“冷兵器”四、思想上:严酷的统治思想、科举考试的束缚五、对外政策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形成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局面。

至十八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此,清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闭关自守、限制贸易的对外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没有将殖民者拒之门外,却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闭关自守(十三行,粤海关)。

◄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英、法、美等国取得胜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8世纪后半期,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

半个多世纪以后,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蒸汽机为动力、机器装备的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

8.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的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心理重炮。

他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9.近代中外交往的启示: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

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历史学应当提供这种力量。

二、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中国近代的使命是:必须近代化,必须顺应世界潮流。

10.《天朝崩溃》的主要观点:关于鸦片战争的基本观点存在者相互矛盾的现象:一、在总体方面承认,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落伍;在具体论说上又认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坚持抵抗,就有可能获得胜利。

二、在总体方面承认,清王朝昧于世界大势,无力挽回颓势;在具体叙说上又认定,林则徐等人代表了正确方向,只要他们的主张得以实施,中国就依然有救。

毫无疑问,历史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也不会改变。

但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分析、评价历史时,总是会注意到当时未被采纳的建策、未被利用的条件、总是注意到可能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现的转机。

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有很多“如果”、“可能”“万一”之类的假设。

离开了这些,他们就无法研究历史,而只能成为历史的宿命论者。

11.值得深思的历史悖论:一、这场命运的决斗是那么不可思议——一个行将腐朽的王朝为了捍卫自己合法的生存权利而战。

然而,这正义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

一个正在兴起的帝国,为了自己的私利,用暴力的方式推进先进的工业文明。

可是,这非正义的成功又似乎是历史的安排。

二、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件奇异的对联式悲歌12.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停滞、国防空虚、科学技术落后、思想文化领域“万马齐喑”,更为可悲的是,落后于西方而不自觉。

1.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1841年鸦片战争占领香港岛,英军进攻定海。

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发展:(一)中英间的矛盾(1)中英贸易的不平衡(2)入城问题(3)修约问题英国商品无法大量销入中国的原因:第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第二:鸦片贸易的影响;第三:英国输华商品严重供过于求并且脱离中国实际。

修约问题:英、美、法等国依据《望厦条约》中“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的规定,向中国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无理要求。

英国要求修约的主要内容:英国派使驻扎京师;准英人随意通行中国内地;开放天津,派驻领事;调整海关税率,取消内地税;鸦片报关进口纳税;开放长江流域贸易,准许外国人自由航行;要求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

美、法两国代表在提出类似修约内容时,又要取得在中国沿海捕鱼、开矿,设立馆栈及释放非法潜入陕西而被捕的法国传教士等要求。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导火线: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马神甫”事件(二)二鸦的过程:1856年6月《天津条约》,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和英法两国)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变化:一、条约制度的形成: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租地建屋、自由传教等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外贸易的变化、通商口岸城市的出现三、社会思潮的新趋势、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忧患意识与开眼看世界四、社会矛盾加剧、“两宫”垂帘与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中英《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1、割让香港给英国;○2、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对外通商口岸;○4、准英商携带家眷在五口居住,准许英国向五口派驻领事官;○5、英商在五口进行贸易,“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确立协定关税制度;○6、取消公行,英商“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7、赔款分七次在1846年初付清,在未付清前,英军继续占据鼓浪屿和舟山岛。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中英《天津条约》主要内容:○1、外国公使驻京,两国平等往来。

○2、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3、英国人可以持护照赴内地游历通商、传教○4、英国兵船、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和通商口岸○5、涉及英人争讼事件,由领事会同中国官员会审○6、赔偿白银400万两,英军军费和居粤英商损失各200万两○7、重修税则。

中法《天津条约》内容与中英条约类似,赔偿费为200万两。

美、俄两国条约内容虽与英国条约不同,但由于享受最惠国待遇条款,自然地取得了与英、法同等的特权。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还规定:○1、开放天津为商埠○2、准许外国人掠卖华工○3、割让九龙司地方归英属香港界○4、赔偿归还法国在华天主教教产,听任法国传教士租买田地,建造房屋○5、赔偿英、法两国军费皆增至800万两。

1858年,沙俄通过爱晖条约,割占了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通过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制度、取消公行(一)通商口岸的增加与洋货大量流入我国: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挟列强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

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

中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

(二)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先进的生产力开始进入中国封建经济体制内部、商品经济的活跃及其发展、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三)租界的产生(四)战后阶级关系的变化:新阶层——“买办”的出现:1.“买办”的产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在华洋行雇用中国人做他们的代理人,这些代理人被称之为“买办”。

尽管外国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有关买办的条款,但买办作为剥削者,却是在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没有相应的经济关系,也就不可能有近代买办和买办阶级的产生。

2.“买办”与洋行的关系:买办的商业活动同洋行的业务是利害攸关的。

到19世纪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很多买办既是洋行的雇员,又是独立的商人。

19世纪60年代以前,一个洋行买办往往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了解市场行情,懂得外语,有商业活动能力,有同清政府打交道的能力。

这就很清楚了,从买办的职能活动来看,他既要承接洋东委派的任务,又要同清政府打交道,还要在市场商业上有活动,简直就是买办资产阶级的缩影,买办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买办资产阶级也都具备。

所以,研究买办阶级的时候,可以先从买办的职能着手,先比较深入地分析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买办职能的发展变化,由此来看买办制度的形成。

3.“买办”的收入来源:薪水收入;佣金收入;利润收入;杂项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