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知识培训
3.能输成分血不输全血。
4.能输自体血不输异体血。 5.输血前应向受者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和危害性。 6.输血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八、输血反应
1 发热反应 2 过敏反应
3 溶血反应
4 细菌污染反应 5 输血传播疾病 6 其他不良反应
发生率2%~10%。 一、原因: 1)致热原引起:蛋白质、死亡的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污染。 2)免疫反应:常见多次接受输血的人,体内已经存在抗体,再次输血 时发生抗原、 抗体反应而发热。
输血的功能
1. 2. 3. 4. 5. 6.
补充血容量 改善循环状态
增加携氧能力
提高血浆蛋白含量 提高免疫力 改善凝血功能
二、血 型
血型是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依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物质分型。
其中最重要的分型有“ABO血型”和“Rh血型”。除 此以外,还有其他罕見的30余种血型。
异型输血可致严重溶血,甚至死亡。
3.溶血反应
3.溶血反应
4.预防: 1)严格执行配血和输血的核查,杜绝错误输血。
2)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不向血内加药物,严格掌
握输血预热温度。
4.细菌污染反应
发生率低,后果很严重。 采血、贮存血环节的细菌污染血液。
1.原因:
2.临床表现:
输入毒力小、污染少的血液,可只出现发热反应。反之,输入毒性 大的,可立刻发生休克和DIC。
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生物工程 制品和血浆。
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 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 免疫力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手段。
1900年,奥 地利医学家 Landsteiner发 现了人类的血型 。 1930年获诺 贝尔生理学医学
奖。
临床输血进展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Landsteiner发现A B O血型; 1902年, Landsteiner等又发现了AB型血; 1915年,德国 Lewisohn发明了用枸橼酸钠溶液保存血液的方法,可 以用其贮存血液超过3个星期; 1927年,国际上正式确立ABO血型系统; 1940 Landsteiner等,发现Rh血型; 2001年WHO、红十字会决定,将Landsteiner生日6月14日,定为 “世界献血日”。 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已使输血成为一门独立的 医学学科。
五、输血前的试验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 抗体筛查(交叉配血不合时;输血史、妊娠史等 )
六、输血注意事项
1.严格查对: 输血前要查对供、受血者姓名、血型、交叉配血报告,检查血袋有 无破损渗漏、颜色、保存时间。 2.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3.不加药物:血内不可加入其他任何药物,生理盐水除外。 4.输血前,要将血浆与血细胞充分混合,轻轻摇匀。
六、输血注意事项
5.加强观察: 输血过程中,要观察病人的反应,体温、脉搏、 呼吸
及尿的颜色。
6.输血后的血袋应送回血库保存一天,以备必要时复查。 7.输血完后要继续观察病人反应(延迟反应发生)。 8.快速大量输血、新生儿输血要预热(<32℃)
七、输血基本原则
1.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 2.能少输的不多输。
二、血 型
O型血 各种人种较多见,占40-56%; A型血 白种人占44%,黑种人和东方人占28%;
B型血 东方人占27%;白种人占9% ;
AB型血 占4-5%。
血型 - ABO血型系统
Landsteiner 1900年发现了A、B、O血型, 1902年, Landsteiner的两名学生又发现了较为稀少的AB 型血,
发生率3%。
2.过敏反应
1.原因: 1)过敏体质者对血中蛋白质过敏。
2)受血者多次输入血浆制品,产生抗血清抗体。
2.临床表现: 只输入几毫升血液或血浆后就会出现皮肤瘙痒或荨麻疹;
严重时可出现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过敏性休克等。
荨麻疹
皮肤红斑
3.治疗 1)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减慢速度,应用抗组胺药如异丙嗪、苯海拉 明,静注地塞米松5-10mg。 2)反应严重者立即停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 3)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应适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预防 1)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 25mg和静 脉注射皮质激素。 2)多次输血者:可输洗涤红细胞。
3.
4.
洗涤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
2.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
最常用,容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每袋110-120ml,含200ml全血中的全部 红细胞,保存期同全血。 适用于各种急性失血和慢性贫血,特别 是有心功能不全的老人和小孩。
2.红细胞
2)少白红细胞:是一种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品,保存期为4
九、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的优点
疗效显著 副作用少 节约血源 经济方便
成分输血现况
发达国家 成分输血占输血总量大于90%。 北京市: 三级医院成分输血占输血总量大于90%。
输血包括:
1.输全血: 2.成分输血: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血浆蛋白
1.全血
每袋200ml—400ml。 保存期依保存液和温度不同而不同。4
血型 - Rh血型
Rh血型的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 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 1940 Landsteiner等,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 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 名。
血型 - Rh血型
Rh血型的发现,对指导输血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 溶血病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 数民族约为90%。
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
三、输血的分类
按血液的来源分:
按输血的内容分:
输全血 输成分血
四、输血的适应征
1. 2. 3. 4. 5. 6. 7.
急性大出血:创伤、大手术 择期手术:可选择自体输血 贫血:急慢性贫血 低蛋白血症:输血浆或血浆蛋白 严重感染:输粒细胞 凝血机制障碍:输入新鲜全血或鲜冰冻血浆,如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
6.其他不良反应
1.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 大量、快速输血。 表现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大量血性泡 沫痰、颈Ⅴ怒张、肺部哮鸣音等。 2.低体温 大量快速输入冷藏血。 3.碱中毒 大量输血时,枸盐酸钠在肝脏转化成碳酸氢钠。 4.暂时性低钙血症 枸盐酸结合血中游离钙离子。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输血观念的进步,传统输全血的方法已经被改变。 成分输血受到重视。 成分输血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血浆蛋白)用科学的方法分离,依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相关 (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应用科学方法分离出不同的血液成分,再根据患者 的病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 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是临床输血的主要形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全血,而且可以减少各种输血反应。
度以下保存20-35天。
用于补充血容量,主要是急性出血。
1.全血
输血的原则: 1)血红蛋白大于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小于60g/L,则需要输血;
3)血红蛋白在60—100g/L之间,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
输血;结合病人的肺功能和是否继续出血来决定。
2.红细胞
1. 2.
浓缩红细胞 少白红细胞
作用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适用于粒细胞低下、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感染病人。
4.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可以由全血手工分离制备或用 细胞分离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 中采集。 22度,普通袋保存期为24小时,专用袋为 5天。 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伴有出血倾 向的患者。
4.血小板
手术及创伤时:血小板小于5万/L,应考 虑输入;如有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 板功能低下,则输入不受限制。 对于内科病人,血小板小于5千/L,应立 即输入,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 导致输注无效。
度24小时。试用于输血产生抗体发热病人。
3)洗涤红细胞:将全血去除血浆及白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
3-4次,最后用生理盐水悬浮。适用于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 者。
4)冰冻红细胞:去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度下可 保存10年、适用于稀有血型的患者或备以后自身使用。
3.白细胞
白细胞悬液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 在22度以下,保存24小时。
如疟疾、丝虫病、弓形体虫病。
输血传播疾病的原因:
检测的病原体存在“窗口期”。 有的病原体未列入血液检测标准。
中国爱滋病报告(2007)
卫生部部长陈竺报告,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0 万人,因采供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占9.3%。(2007年11月30日 《健康报》) 1985年,我国浙江省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注进口Ⅷ因子而感染爱滋病 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河南省因非法采供血数万人感染爱滋病毒。
1927年,国际上正式采纳了Landsteiner原定的字母命名, 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
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 的?
红细胞中含A抗原、B抗原 血清中无抗体
红细胞中含A抗原
血清中含抗B抗体
红细胞中含B抗原 血清中含抗A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