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hen You are Old”三个译本解析及比较

“When You are Old”三个译本解析及比较

“When You are Old”三个译本的解析及比较摘要:本文选取爱尔兰诗人叶芝最受欢迎的代表作“when you are old”的三个不同译本,根据许渊冲先生关于诗歌翻译“真与美”的看法及相关理论,从译本的语言、意义、风格、音律等各方面比较和解析。

关键词:“when you are old”解析比较一、“when you are old”创作背景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爱尔兰的伟大诗人,剧作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其作品历经晚期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几个时期,虽作品风格在变化,但在每一个时期他的作品独具气质和魅力,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取得巨大成就。

正如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哈尔斯特龙在1923年给叶芝的授奖词中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诗歌大师的作品,他的诗自有一种新的特点。

节奏和色彩起了变化,仿佛它们移入了另一种空气——来到了大海边凯尔特地区的朦胧暮色。

与现代英国诗歌相比,叶芝的诗有着更强的歌的成分,音乐更凄凉,节奏更柔和。

尽管诗很自由,但却象一个梦游人一样步履平稳,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的感觉——风在缓缓地吹,大自然的力量在跳动永久的脉搏。

当这种艺术达到最高峰时,它富有绝对的魔幻,但要把握住它,总是不容易的事。

确实,它常常是如此隐晦,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理解,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实际主题的神秘性,另一部分也许在于凯尔特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激情、精致、深沉中,而不是在清晰之中才更为显著……。

”叶芝诗歌有两大主题:政治和爱情。

他的诗歌很大一部分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同时又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丰富情感世界的灵感。

对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莫德·冈(maud gonne)追求的漫长与痛苦成就了叶芝在诗歌领域的一部部佳作,犹如贝壳酝酿珍珠的痛苦,叶芝在求之不得,没有回应的情感带给他痛苦与折磨中,沉淀出了一首又一首闪光的诗篇。

《深沉的誓言》、《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都是这段情感带来的珍珠。

1889年叶芝对24岁的莫德·冈一见倾心,他这样描述过初见莫德·冈的情景:“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摘自《永恒的激情》,70页)《当你老了》创作于1891年,是诗人为了追求心中的女神而写的诗篇,此时叶芝出于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较深。

诗人向莫德·冈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爱慕之情,语言朴素含蓄,情感真挚,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缓缓道来,颇富意境美和音律美,里面又饱含着对女性的尊重和热爱,读起来感人至深。

这也是为何这首诗歌能够流行至今,成为叶芝代表作的原因。

二、译本解析及比较本文选取了“when you are old”的三个译本,并从音、形、意三方面来解析其翻译的得与失。

英文原诗如下:when you are old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b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b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a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c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d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d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c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e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f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f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e(albright,2001:62)许渊冲先生在结合自己多年翻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文学翻译中发挥译语的优势的“优化论”,把“信达雅”的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发展为“信达优”,这一点笔者非常赞同。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载体,更是一种美的体现,带给人美的感受。

“散文是安排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安排得最好的绝妙好词。

(prose is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许渊冲,2005:2)音美、意美、形美往往是一首好诗的标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中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其实这三美也可以用于诗歌上,每阅读一首诗歌,朗读时感觉到韵律美,理解时感受到意境美,品味时感到情感美,细看诗歌时又能发现诗歌排列的工整,前后呼应。

(1)语言、意义、风格方面诗歌的意义包括思想内容和情感意义。

这也是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传递出的最关键的一个方面,译者不仅要读出词、句表面的意思,还要探究诗行里的含义、意境,读懂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整体风格,这些方面的传递与表达,决定了译诗的成败。

以下选取袁可嘉、裘小龙、傅浩的译本来解析比较。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袁译: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的浓重的阴影。

裘译:慢慢读,读出你昔日眉目之柔和,细细品,品出你眼中深深的阴郁。

傅译: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叶芝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莫德·冈的爱慕之情,也是为了劝说她接受自己的追求。

所以作者在一开头将时间跨度设在“当你年老之时”这个遥远但又必经的人生阶段,来吐露心意:在你年老色衰之时,回想起年轻时候错过了我的追求,那时再追悔叹息就为时已晚啊!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心理历程,这个心理的把握在翻译中很重要。

从用词来看,“dream”一词有梦见、梦到的意思,与辛弃疾的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以情造景”。

在译文中,从相似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信”的角度,只有傅译道明了“梦忆”,准确度较高。

袁译的“回忆”虽不精准,但他增词的译法将此句变为排比句,笔者认为增加了美感。

而裘译所用“读出”和“品出”就太过失真,明显与作者所表达意义相悖。

关于“shadows”一词的翻译一直颇赋争议,因为此词既有“阴影、阴暗”又有“影子”的意思,从前后文来看,此处应是美人色衰时回忆自己年轻貌美时的自己,明眸善睐,所以笔者同意“shadow”是指“瞳仁中反映的外物的影响,而非眼睛本身有什么阴影,诗人不过借此表现受话者的眼睛湿润清澈而已”(傅浩,2002:93)这一观点。

从列举的翻译片段即可管中窥豹地看出三个译本的偏重与得失。

袁译偏重意美和音美,但多少有些失真。

裘译不仅失真,也未能以美之足补真之缺。

傅译是以“真”为第一要素,但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如袁译的质朴和流畅。

在整首诗的风格上,三位译者把握得还都不错。

(2)音美与形美方面叶芝的这首诗是非常具有音乐美的,发音上给人美的享受。

原诗为五步抑扬格,韵式为“a b b a,c d d c,e f f e”,即每节的一行与四行押韵。

那么这种音乐上的美在翻译中如何再现呢,观察三位译者的做法不难看出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以顿代步”的方法。

即以卞之琳先生为代表的译者总结出的“以现代汉语口语的‘顿’或‘拍’或‘音组’来代替英语的音部。

”(孟宪忠,2001:79)其中,袁译的最为规整,最花功夫,三节全部为五顿。

(以第一节为例)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的/浓重的/阴影。

裘译和傅译都以每行四顿或五顿为主,多字行为六顿。

在句尾的押韵上,袁译和傅译都做得非常好。

傅译甚至做到了每节的一四行都押韵,可谓是翻译忠实的典范。

裘译则丝毫未注意尾韵问题,译得较为自由。

在形式上,三位译者“以诗译诗”地遵循原诗的三节四行,保留了形式美,傅译还细心地注意到了原诗中“and”的反复使用,翻译时添加了“而”和“然后”等连词,做到了形式上的最大保留。

3.总结统观三个译本,袁译在用词风格上与原诗最为贴近,语句平实简洁,虽有部分的失真,但在重要意象的保留上没有失误,又用自己的再创作,增添了原诗的美感,而且韵律格式上完整保留美感。

如许渊冲先生所言:“最意似,最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此在‘对等’和‘最好’有矛盾时,应该舍‘对等’而取‘最好’,舍‘意似’而取‘意美’。

(许渊冲,2005:5)笔者认为这也是袁译版本在网上和资料库里流传最广的原因。

傅译的忠实贴切,除了“pilgrim soul”这一意象的传达不尽人意外,其余无任何误译。

但美中不足的是傅译语言、意象的美感不如袁译,稍显做作。

裘译各方面表现平平,误译地方较多。

如果说读袁译既读出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读裘译的版本只能读懂原诗意思的大概。

所以,译诗不难,但译出好的诗歌是对译者综合素质的考验,要花费心血来推敲词句,揣摩诗人心理与所表达的意象。

译者们对于经典诗歌翻译的不断尝试无疑会推动诗歌翻译的进步,产生出更多更美的诗篇。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