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一、选择题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A.刘邦B.刘彻C.刘备D.刘秀2.小明正在探究我国古代在黄河流域通过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现象,你能告诉他这种办法是()A.选举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3.下列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使用工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制石器②铁农具③磨制石器④青铜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4.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A.春秋争霸战争风起云涌B.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百姓响应C.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D.项羽气吞山河的霸气5.在“最强大脑”的角逐中,主持人请你根据如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A.炎帝、盘古B.炎帝、黄帝C.黄帝、女娲D.盘古、女娲6.有学者认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已知道冶炼金属。
按照此标准,你认为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半坡时期B.夏朝C.商周D.秦汉7.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的史纲》中把中华人的活动历史,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事实越来越多并且有文物验证但文字流传较少的“半信史时代”和有文字可查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
按其划分法,“传说时代”应指()A.盘古开天辟地B.黄帝和尧舜禹时代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8.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诲人不惓D.温故知新9.“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该材料反映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措施C.商鞅变法的性质D.商鞅变法的影响10.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A.北京人采集狩猎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半坡人制作陶器D.炎帝教人通商交换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12.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担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A.长江流域B.淮河流域C.黄河流域D.珠江流域13.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A.云南B.北京C.浙江D.陕西14.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行书15.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
其中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政治主张是()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16.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后被尊奉为华夏族祖先的是A.炎帝、尧B.炎帝、黄帝C.黄帝、尧D.尧、舜17.“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五霸之首”。
这里的“他”是指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王嬴政18.下面三字经的内容与北京人无关的项是A.发现点,周口店B.头盖骨,猿特征C.打石器,过群居D.磨石器,尖锋利19.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2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秦朝和春秋C.战国和汉朝D.秦朝和汉朝21.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政”指秦之“暴政”C.“制”是指郡县制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22.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遗产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因为该地发掘出了A.甲骨文、兵马俑B.茶叶、青铜器C.甲骨文、青铜器D.丝绸、甲骨文23.奴隶社会开始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型;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社会是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结束,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开始标志是A.炎黄涿鹿之战B.大禹建立夏朝C.刘邦建立秦朝D.炎黄阪泉之战2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卫鞅就在此时入秦。
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A.目的B.性质C.结果D.影响25.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二、综合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阶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三“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贾谊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代表及农作物名称。
(2)据材料二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相关的农业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贾谊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农业生产工具一例。
27.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体现着政治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该制度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8.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之统一为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大一统”理念包括思想方面的“大一统”和政体方面的“大一统”两部分。
……政体方面的“大一统”,分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和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两种形式。
——薛海玲等《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形成及统一战争的实践》材料三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请回答: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说明材料一“乱象”时代特征的历史现象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抱负。
⑵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以秦朝、西汉为例,说说“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⑶ 从武帝时期开始“无不渐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
29.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材料一中的文字叫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该文字的出现有什么意义?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2)据材料二指出“思想文化的繁华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材料中“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指的是秦朝推行的哪一项措施?以哪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4)青少年应该为促进文化大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0.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材料三(3)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什么?它的修建有何意义?材料四(4)材料四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请问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注意题干“东汉的建立者”,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即汉高祖,故A不符合题意。
刘彻是西汉汉武帝,把西汉带入鼎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或者蜀汉的建立者,故C不符合题意。
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朝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期,首领推举方式是禅让制,体现了民主思想,故D符合题意。
选举制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分封制是周朝的一种制度,启创立了世袭制,故ABC 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我国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文明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器时代,由此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C 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图片中两农民振臂一呼,揭竿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因为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朝法律都要杀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